脊柱解剖:骨性结构
脊柱

寰椎
第1颈椎被称为寰椎,寰椎的命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Atlas)。在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是泰坦巨神的儿子,被命令用肩膀支撑地球和天堂。解剖学家发现第一颈椎上顶着巨大的头颅,就像阿特拉斯肩扛天球的样子,于是就把第1颈椎称为Atlas,音译一般为寰椎。


寰椎没有椎体。
前弓有前结节,后弓有后结节,后结节是棘突的雏形。
侧块由前方的前弓和后方的后弓连接而成。
齿突关节面是位于寰椎前弓内侧面的关节面,可以与枢椎齿突形成关节。

椎动脉沟位于后弓的上方,是一个深沟,它提供了一个通道,使椎动脉能够从中通过并向后绕行进入椎管。
横突孔是椎动脉穿行的重要通道,椎动脉是脑部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它从锁骨下动脉发出,经过颈椎的横突孔上行进入颅内,为大脑提供血液。

寰椎上关节面与枕骨髁形成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包括了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中间关节。
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
寰枢中间关节由枢椎齿突、寰椎前弓以及寰椎横韧带构成。
枢椎
第2颈椎被称为枢椎,枢椎的椎体上有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dens),这一结构是枢椎独有的,也是其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枢椎”的“枢”字,意为转轴或中心,这一命名形象地描绘了枢椎在颈椎中的特殊作用。


枢椎齿突外形像牙齿,来源于椎体。
齿突的尖端是钝的。
枢椎的齿突为寰椎形成了一个旋转轴。
齿突前关节与寰椎前弓的齿突关节面构成寰齿前关节。
齿突后关节面与寰椎横韧带构成寰齿后关节。

枢椎棘突很大,是触诊时重要的骨性标志。
枢椎棘突末端有分叉,这2个分叉在大小和形状上通常是不对称的。
枢椎的横突较短,朝向前外侧,横突孔内有椎动脉穿过。

枢椎上关节面与寰椎下关节面共同构成了寰枢关节的一部分,特别是寰枢外侧关节。这一关节允许头部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和倾斜。
枢椎下关节面与第三颈椎(C3)的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同样是颈椎连接和稳定的重要部分。
颈椎
上颈段由非典型椎骨C1和C2构成,它们是颈椎中最为独特的节段。下颈段则由典型椎骨C3~C7构成。下面我们以第4颈椎为例,来了解一下典型颈椎的结构特点。


颈椎的椎体很小,比胸椎和腰椎要小得多。椎体体积小则活动性好,体积大则稳定性好。
颈椎的横突由两部分组成:前结节和后结节,两个结节之间的横突上表面有一道沟,即脊神经沟。

C3~C7关节突关节的朝向就像斜面屋顶的瓦片,它同水平面和冠状面均成45°夹角,这种朝向对该部位的运动学具有重要意义。
C3~C6棘突较短且略向下倾斜,末端有分叉,分叉通常不对称。
第7颈椎是个例外,它的棘突是颈椎中最长的,所以它又称为隆椎。

C3~C7椎体的后外侧缘呈钩状上抬,称为椎体钩或钩突。它们与上一节椎体倾斜的下缘相关节,被称为钩椎关节。
钩突的形状有助于保护动脉和神经免受突出的椎间盘压迫。
隆椎
第7颈椎(C7)被称为隆椎,隆椎的棘突是颈椎中最长的,这也是其被称为“隆椎”的主要原因。隆椎位于颈椎体的最末端,上与第六颈椎(C6)相邻,下与胸椎第一椎(T1)相毗邻。它是颈椎和胸椎之间的关键连接点,也是两者的分界标志。


隆椎的棘突是所有颈椎中最长的,几乎水平走行。
棘突末端不分叉,而是呈结节状,在皮下形成一个明显的隆起,使得隆椎在体表易于触及。

隆椎的横突相对粗大,后结节大而明显,而前结节则小而不显著,有的甚至没有。
横突孔较小,仅有椎静脉通过。

隆椎作为颈椎和胸椎之间的过渡,其下方即为胸椎的开始。这种结构特点使得隆椎在脊柱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隆椎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较其他颈椎更倾斜,这种结构特征使其具有典型胸椎的结构特点。
倾斜的关节面有助于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头部的旋转和屈伸动作。
胸椎
胸椎包括了12块椎骨,胸椎段是脊柱中最长的区域。正常情况下,胸椎拥有平滑的、轻微向后的生理性弯曲,称为胸曲,该弯曲主要由胸椎椎体的形状决定。


胸椎在医学上的标识通常是字母“T”,12块胸椎,分别是T1~T12,它们位于脊柱的中段,上接颈椎,下连腰椎。
胸椎椎体的横断面类似心形,这是胸椎椎体的一大显著特点。
从T1到T12,随着椎体位置的逐渐下移,其大小也逐渐增大,以适应支撑逐渐增加的身体重量。

胸椎椎体的前缘高度稍小于后缘,这种形态使得胸椎段呈现出生理后凸,有助于分散和减轻来自上方身体重量的压力。
胸椎上的肋凹是连接胸椎与肋骨的重要结构之一,包括了上肋凹、下肋凹和横突肋凹。
胸椎棘突很长,大部分是斜向下走行的,但不同部位的棘突倾斜度有所不同。中部胸椎棘突最为倾斜,而上部及下部胸椎的棘突相对平缓。
T1的棘突与第7颈椎相似,T12的棘突与腰椎相似。

胸椎横突,朝向后外侧,横突肋凹在横突末端的前方,形成与肋骨的连接。
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朝向最接近冠状面,这种排列方式,允许其进行充分的侧屈运动,然而由于肋骨的存在,会限制其活动度。
腰椎




骶骨
骶骨是身体中最后一个被损坏的部分,是复活时不可缺少的骨骼。这种观念赋予了骶骨一种神秘和神圣的色彩。在罗马神话中,骶骨被视为具有特殊力量的骨头,与永生和复活等概念紧密相连。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楔形,上端宽而厚,下端窄而薄。
婴幼儿时期,它们是5块独立的骨骼,称为骶椎。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逐渐融合成一块完整的骨头。
融合过程是人体发育的一个自然阶段,有助于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骶正中嵴由骶骨棘突融合而成;骶中间嵴由关节突融合而成;骶外侧嵴由横突融合而成。

上关节突向上与第5腰椎(下关节突)构成关节连接。
骶前孔和骶后孔在骶骨的横截面上是分开的,它们分别与骶管相通。骶神经的前支从骶前孔穿出,后支从骶后孔穿出。
骶骨尖是骶骨的尖状下端,通过一个小的关节盘连接尾骨。

从侧面观察,骶曲整体是向后凸的,属于先天性弯曲。
骶骨的耳状面与髋骨(髂骨)的相应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这是连接脊柱和骨盆的重要关节。
骶粗隆是耳状面后方的一个凹凸不平的骨面。
尾骨,有些资料称其是尾巴进化的残留物。

骶管是椎管的尾部延续,终于骶管裂孔。
骶管为马尾神经提供了空间和保护。
骶骨翼是骶骨的翼状上外侧面,骶骨翼宽大,能够承受身体的轴向负荷。
骶骨底是骶骨的上端,向前突出形成骶骨岬,骶骨底通过椎间盘连接到第5腰椎。
骨盆
骨盆是连接脊柱和下肢之间的盆状骨架,由后方的骶骨、尾骨以及左右两侧的髋骨(包括髂骨、坐骨和耻骨)连接而成的一个完整骨环,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骨盆环。通过下面的图片我们来了解一下骨盆上重要的骨性标志。


髂嵴是骨盆的左右上缘,其最高点连线代表第四腰椎棘突的位置。
髂后上棘是髂嵴的后端并向后下方突出。
髂后下棘是髂后上棘下方的一个锐薄的突起。
坐骨棘位于坐骨上,是坐骨大切迹与小切迹间坐骨体的骨性隆起。
坐骨结节是坐骨的一个骨性突起,位于坐骨的最下端,通过骶结节韧带与骶骨下部和尾骨相连。

髂前上棘是髂嵴的前端部分,是一个明显的骨性突起,容易触及。
髂前下棘是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内侧约2~3横指的骨性突出,是股直肌的附着点。
耻骨梳是耻骨上支上缘锐薄的骨质,向前终于耻骨结节,向后经髂耻隆起移行于弓状线。
耻骨下角位于骨盆下口前方,是两侧耻骨下支相交的角度。
男性耻骨下角通常在70°~75°之间,相对较窄。
女性耻骨下角一般在90°120°之间,相对较宽。

髂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唇、中间区和外唇。
弓状线位于髂骨内侧面,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呈弧形向下延续为耻骨梳,弓状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标志。
耻骨联合是骨盆前部中央由两侧耻骨通过纤维软骨连接形成的结构,可进行微小的运动,如旋转和移位,对骨盆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编辑于 2024-12-22 · 浏览 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