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访谈|对话徐金华教授:一文总结银屑病研究新进展和长期管理策略

为了给广大青年皮肤科医生更好的指导和分享最新的医疗研究进展、诊疗思维以及临床经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邀请国内皮肤科一线专家,在丁香园平台开展关于银屑病、白癜风等皮肤病诊疗的大咖访谈。
此次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内皮肤科领域的杰出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徐金华教授莅临我们的访谈现场。此次采访中徐金华教授凭借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从临床视角深入解析当前银屑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共同探讨在银屑病长期维持治疗中的用药策略和药物选择。



Q1:能否请您为我们概述一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复发机制的一些免疫学最新研究进展?
徐金华教授: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众多因素。近年来,关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研究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有关,例如肿瘤坏死因子 α、白介素 23、白介素 12 和白介素 17 等,这些炎症因子的作用导致白介素 17 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皮肤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1]。
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目前也开发出了多种治疗制剂,如白介素 17 单抗、抗白介素 23 单抗和 TNF-α 单抗等等。特别是白介素 17A 单抗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在一些临床研究中,PASI90 可达 80%~90%,能使许多患者的皮损基本消失。但使用这些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反应、感染风险增加等。
关于复发机制的研究也有所进展,认为可能与组织中的主要记忆 T 细胞有关。这些细胞在治疗药物使用后可能会进一步活跃,导致白介素 17 的分泌增加,从而引发炎症复发。因此,也提示我们在治疗银屑病时,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方案[2]。
Q2:目前我们研发出了很多的生物制剂,这些生物制剂在长期疗效、控制复发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表现如何?长期管理是否仅需要生物制剂就可以?
徐金华教授:在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因此目前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对于轻度或中度病情,我们通常优先考虑采用外用药物治疗。然而,面对中重度病情时,可能需要采取系统性治疗,这其中也包括传统的系统治疗和生物制剂治疗[1]。
Q3:在银屑病的长期管理的过程当中,除了生物制剂,外用药物是否有一席之地?
徐金华教授:外用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病例,外用药物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此外,即使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外用药物也可以作为一种可选方案继续使用。因此,对于需要长期管理的患者,外用药物的治疗亦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Q4:您能详细阐述一下目前银屑病长期维持治疗的用药策略,以及外用药物在长期管理中的使用建议吗?
徐金华教授:在提供外用药物的用药建议时,我们通常面临选择含有激素的药物或不含激素的外用药物。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初期我们更倾向于选用不含激素的外用药物,例如维生素 D 的衍生物。其中他卡西醇,在治疗轻度银屑病方面疗效较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他卡西醇软膏进行局部治疗。
Q5:在生物制剂对银屑病的治疗和长期管理过程当中,外用药物是否有机会能够与生物制剂进行联合治疗,共同帮助患者解决一些问题?
徐金华教授:确实,当生物制剂能够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并缩短治疗周期。特别是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当生物制剂的使用间隔延长时,可以采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例如使用他卡西醇软膏来维持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07):573-625.
[2] Pham JP, Wark KJL, Woods J, Frew JW. Resident cutaneous memory T cells: a clinical review of their role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dermatoses and potential as therapeutic targets. Br J Dermatol. 2023;189(6):656-663.
最后编辑于 2024-12-20 · 浏览 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