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的前庭声学特征(原创)
系统地学习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理论,还是从阅读日本加贺博士撰写的那本小册子《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开始,后来又阅读了印度语言与听力研究所 Sujeet Kumar Sinha 、Niraj Kumar Singh 和 Animesh Barman 共同撰写的《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s》(2022),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这种电生理手段有了认识上的进步,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切实心得。
从功能解剖学的角度,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起源于前庭囊(Vestibular Sacs),包括球囊与椭圆囊。前庭器官主要司理对加速度的感受,但是,这两个膜迷路的结构内含有耳石成分,因此,又增加了前庭迷路的另一个功能,即对重力产生反应。有鉴于前庭囊内包含有耳石,因而也称为耳石器官(Otolith Organs)。从解剖上讲,球囊和椭圆囊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器官,即含有不同组织成分,有担负雷同功能的结构。但是,耳石器官内各有自己的神经感受部位,也就是囊腔内内皮的局限性增厚 – 囊斑(macula)。这才是球囊和椭圆囊的神经感受单元,因为并非前庭器官内的每一个部位均属于这类结构,仅仅局限于囊斑,因此,我们将后者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器,即包含有耳石的神经感受器,简称耳石器(Otolith Organ)。其实,囊斑属于耳石器官的神经感受器,属于前庭囊结构的组成部分,但并非耳石器官就是耳石器。后者仅仅是囊斑的组织结构,属于生理学意义上的界定。诸如球囊或者的耳石器官则是一个解剖学概念,也就是人体前庭系统的下属器官,属于肉眼下的观察。相形之下,耳石器则是组织结构,组织学级别的,多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并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感受器(Sensory Organ 或 Receptors)。
传统上,我们熟悉前庭迷路司理运动的感觉功能,对于声音繁盛反应的特征,知之甚少。其实,研究表明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对于声音均能够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但是,以球囊的敏感性最高。从胚胎发育上,球囊的发育演化出耳蜗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声音分辨能力的蜗管内基底膜的结构。因此,胚胎早期球囊担负着听觉功能,至内耳结构发育成熟后,迷路便有了功能的分化,即前庭迷路感受运动参与平衡,耳蜗则感受声音产生听觉。即便如此,球囊与耳蜗之间仍然存在着神经联系,例如hardy 神经的存在等,也让前庭与耳蜗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到了成年人,球囊与椭圆囊仍然肩负着对于声音的感受能力,只是这种感觉范围仅仅限于对于强声的刺激,而且,更多地局限于次声,即16 Hz 以下的声音。我们权且将这方面的专业领域称为前庭声学(Vestibular Audiology),临床上采用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编辑于 2024-12-25 · 浏览 3.4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