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双肺弥漫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
患者女,77岁,退休科研人员
【主诉】: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乏力3个月,加重伴淋巴结肿大1个月
【现病史及既往史】:患者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短,伴有间断咳嗽咳痰,多为白黏痰,偶感乏力,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1个月前胸部CT示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可见多发1~2 mm点状病灶,随机分布,多发肺间质增厚,可见马赛克征,纵隔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最大径33 mm,心包积液,肺功能检查示轻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给予“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具体成分不详)口服未见明显好转,既往体健。
【检查】:入院查白细胞6.85×10^9/L,淋巴细胞0.3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4%,高敏C反应蛋白67.08 mg/L,降钙素原0.57 ng/mL,痰病原学未见异常,包括3次痰抗酸涂片及1次分枝杆菌培养均阴性,血IGRA(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阳性,血ACE(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37.7 U/L(-),自身抗体谱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支气管镜检查见隆突增宽,主气管近隆突处12点外压性狭窄,于右肺中叶行灌洗、刷检。BALF细胞学:镜下有核细胞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40%);BALF病原学: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快速分子鉴定及利福平耐药性检测:结核菌DNA阳性(含量极低),无耐药基因突变。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9,相对丰度0.86%,覆盖度0.009 4%;肺炎链球菌序列数5,相对丰度0.48%,覆盖度 0.007 1。患者入院1周反复高热,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2022年12月1日查血mNGS(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回报:分枝杆菌复合群序列数3,相对丰度6.67%,覆盖度0.003 4%;复核查结核PCR(-);2022年12月4日再次送血mNGS回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序列数52。
影像学检查:入院当天(2022年11月24日)胸部CT( 图1 )示双肺弥漫分布微小结节,双肺散在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图1 2022年11月24日入院时胸部CT可见双肺弥漫分布微小结节,双肺散在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超声:双侧锁骨上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右侧大者约3.6 cm×2.3 cm,左侧大者约2.6 cm×1.8 cm,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双侧腋窝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右侧大者约1.9 cm×0.9 cm,左侧大者约1.4 cm×0.6 cm,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右侧腹股沟区可见几枚淋巴结,较大者约1.1 cm×0.6 cm,形态规则,回声欠均匀;左侧腹股沟区见几枚淋巴结,较大者约1.1 cm×0.5 cm,形态规则,淋巴结门结构清晰。腹腔及腹膜后多发低回声,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7.6 cm×4.4 cm,形态不规则,回声欠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心脏超声:主动脉瓣反流(微量);心包积液(少量);左、右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减低。2022年11月25日行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切除术,2022年12月3日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切除标本病理回报(图2A):肿瘤组织,局灶见慢性肉芽肿病变伴坏死,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可见片状增生的淋巴样细胞,细胞大,可见核仁,细胞异型明显。结合免疫组化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源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分子检测MYC基因探针双色断裂分离检测结果阴性。特殊染色结果(图2B):抗酸染色(+),PAS染色(-),TB-DNA(+),分枝杆菌基因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结核4种耐药基因分子病理检测未检出突变。2022年12月1日给予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抗结核治疗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图2 淋巴结活检病理(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可见局灶性慢性肉芽肿病变伴坏死(图2A,HE 低倍放大),可见抗酸染色阳性病菌(图2B,高倍放大)
【临床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结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治疗经过及结果】:本文报道1例双肺多发弥漫性病变伴有多发淋巴结肿大的老年女性患者,在诊断早期通过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多样本,以及细胞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多手段获得诸多结核的线索,同时进行外周淋巴结活检术后,通过病理结果初诊即明确为淋巴瘤合并结核的“二元论”诊断。在后续治疗中,兼顾患者结核感染的控制下积极地进行淋巴瘤治疗,随访治疗效果良好。在疾病诊断中,需把鉴别诊断放在诊断的全过程中,不能固守“一元论”的诊断思路。
总结与讨论
本病例特点:(1)老年女性,亚急性病程,以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乏力进行性加重,后出现持续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2)既往无基础疾病史及结核等特殊接触史;(3)体检发现低热、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下肢轻度水肿;(4)影像学以双肺弥漫性结节影、肺间质增厚等病变,同时伴有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为特点;(5)实验室检查提示血T-SPOT.TB(+),BALF中结核菌DNA阳性(含量极低),无耐药基因突变,2次送检血mNGS均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序列;(6)患者自社区起病,入院1周反复高热,虽部分感染指标轻度升高,但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7)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抗酸染色(+),2次TB-DNA(+),结核4种耐药基因分子病理检测未检出突变。
诊断方面,该患者淋巴结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可诊断为淋巴结结核,通过血液NGS的新型病原检测方法并结合胸部影像,可考虑诊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此患者在诊断早期进行了积极的诊断策略,获取了完整的淋巴结切除病理活检,这对于结核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而值得探讨的是在有类似表现的患者中,在获取如此明确病理结果前患者结核诊断的问题如何考虑。患者有较典型的粟粒性肺结核影像表现,血T-SPOT.TB(+),BALF中发现结核菌DNA阳性(含量极低),此外血中NGS仅发现极少序列数的分枝杆菌复合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结核感染诊断指南 [ 1 ] ,诊断结核感染的病原学依据主要有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培养以及GeneXpert MTB/RIF,但考虑到在结核专科医院中有可能存在污染的情况,对于样本检测较低序列的病原学结果,我们需持审慎态度。近些年的研究逐渐重视mNGS在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 [ 2 , 3 ] ,并且临床中对于该患者影像表现倾向血行播散型结核,属于重症结核类型,且反复高热,宜尽早启动抗结核治疗,在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后才有时间来继续寻找结核的证据及修正诊断。
对于抗结核治疗的方案,患者淋巴结病理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符合药物敏感结核病,推荐一线抗结核治疗 [ 4 ] ,此病例采用了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的抗结核方案。利福喷丁是利福平的环式基衍生物,许多研究证实利福喷丁的半衰期更长,最低杀菌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更低,能够有效地发挥长效杀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剂量,并不加重机体肝功能损伤,故结合患者高龄,利福喷丁给药次数少,有低毒高效的特点,为增加患者耐受性,采用利福喷丁而非利福平 [ 5 , 6 ] 。此外,患者为老年女性,视力下降,考虑喹诺酮类亦作为一线抗结核治疗推荐,代替抑菌药乙胺丁醇而作为最终联合抗结核治疗药物,患者倾向诊断血行播散型结核,属重症结核类型,故最终予四联强化治疗,可2~3个月控制病情后结合肝功能情况停用吡嗪酰胺,继续异烟肼、利福喷丁及左氧氟沙星维持治疗9个月。
最后编辑于 2024-12-15 · 浏览 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