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EHJ:合并瓣膜疾病的隐匿性房颤抗凝治疗意义更大
长期以来,一种没有任何症状,仅通过长期心电监测(比如Holter等)才能监测到的心房颤动(DDAF)越来越多的在临床被发现。这种隐匿性的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近期,Eur Heart J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这项预设的分析来自NOAH-AFNET 6(n = 2534名患者)和ARTESiA(n = 4012名患者)临床试验,比较了有或无心脏瓣膜疾病的仅通过心电监测发现的房颤(DDAF)患者使用抗凝治疗与不使用抗凝治疗的效果。心血管疾病定义为既往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两个试验的主要终点都是疗效终点,包括脑卒中、系统性动脉栓塞(SE)、心肌梗死、肺栓塞或心血管死亡的综合结果,以及脑卒中或SE。安全性终点包括主要出血或主要出血和死亡。
研究结果显示:在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中(NOAH-AFNET 6为56%;ARTESiA为46%),使用抗凝治疗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系统性或肺栓塞,或心血管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9%/患者年和不使用抗凝治疗的5.0%/患者年(NOAH-AFNET 6),以及使用抗凝治疗的3.2%/患者年和不使用抗凝治疗的4.4%/患者年(ARTESiA)。在没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中,无论是否使用抗凝治疗,结果均相同(NOAH-AFNET 6为2.7%/患者年;ARTESiA在两个随机组均为2.3%/患者年)。元分析发现两个试验的结果一致(_I_2异质性 = 6%),并且有与随机治疗交互的趋势(_p_interaction = 0.08)。脑卒中/SE的表现也类似。在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中,抗凝治疗同样增加了主要出血的风险[艾多沙班,2.1%/患者年;不使用抗凝治疗,1.3%/患者年;阿哌沙班,1.7%/患者年;不使用抗凝治疗,1.1%/患者年;发病率比率1.55(1.10–2.20)],在没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中也是如此[艾多沙班,2.2%/患者年;不使用抗凝治疗,0.6%/患者年;阿哌沙班,1.4%/患者年;不使用抗凝治疗,1.1%/患者年;发病率比率1.93(0.72–5.20)]。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对NOAH-AFNET和ARTESiA两个大型RCT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发现,与非瓣膜疾病的患者相比,合并瓣膜疾病的隐匿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与心血管风险更大,并且也更容易从抗凝治疗中获益。本研究提示,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瓣膜疾病患者的长期心电监测,对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进行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对于非瓣膜病的单纯隐匿性房颤患者,启动抗凝治疗需要谨慎。
最后编辑于 2024-12-10 · 浏览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