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 | 抽丝剥茧,寻找癫痫发作病因!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性别:男;年龄19岁;未婚。
【主诉】:发作性抽搐4年。
【现病史及既往史】:患者因“发作性抽搐4年”入院。入院前4年开始出现抽搐发作,发作前无明显诱因,发作时意识不清,头向左偏,双眼向左侧同向凝视,四肢强直,口吐白沫,无尿便失禁,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后意识模糊。发作频率不定,发病初期1年中发作1-2次,近期频率可达1-2个月1次。患者除抽搐发作外还伴有愣神,每次持续数秒,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每日发作数十次。
近2年出现反应迟钝、语笨、情绪异常、学习能力下降。
近1年出现头部及双手不自主抖动,左手明显,伴有发作性右眼睑跳动,每日发作约十余次,发作时间可达数分钟。曾就诊于外院,现患者口服左乙拉西1000mg每日2次。
既往史:独生子,顺产,出生时无产伤,生长发育正常,否认中毒史;否认家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查体:神清、言语笨拙,理解力、计算力较差,四肢共运动完成差。余查体无著征。
【检查】:影像学检查如下:
磁共振癫痫序列及海马磁共振如下:




脑电图:

背景节律变慢,双中央-顶-枕及中线区见间歇性 4 次/秒节律性δ活动

全导 高波幅-极高波幅 3.5Hz 慢波 棘慢波阵发

左枕棘慢 多棘慢节律性发放

左颞后枕节律性棘波-多棘波频繁发放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离子、血脂、凝血功能、维生素B12未见异常。
血肌酸激酶(490.8U/L)、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39.45umol/L);叶酸(<2.0ng/ml)。
总结与讨论
从病史中可见,该患者可有多种发作形式,总结如下:
1、入院前4年开始出现抽搐发作,发作时意识不清,头偏向一侧,双眼凝视,四肢强直,口吐白沫。作为最容易被家属发现和重视的发作形式,考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2、仔细追问病史,患者日常学习中偶有持笔不稳、掉落,且伴有下肢抖动,左右不定,发作频繁,发作时意识清楚。考虑局灶性肌阵挛发作。
3、除抽搐发作外还伴有愣神,每次持续数秒,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每日发作数十次。考虑局灶性起源伴知觉障碍发作。
4、除上述发作形式外患者还伴有认知功能下降,查体可见小脑性共济失调。
至此,神经科经典问题来了,该患者如何位及定性?
首先,结合患者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认知障碍,不难定位患者广泛大脑皮层受累;此外患者查体可见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外系可能也有受累。
再来定性,关于癫痫诊断思路我们可以参考2017国际抗癫痫联盟的诊断流程(见下图)。

患者慢性病程,实验室检查可排除感染免疫等病因,影像学检查未见结构异常。青年男性,青春期发病,遗传要充分排除,与患者家属交代后完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基于患者发病形式及基因检测结果,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给出诊断---Lafora 病。
什么是Lafora 病?
该病于 1911 年由西班牙的 Lafora 首先报道,AR遗传。一般 10 ~ 19 岁起病,起病隐匿,随着疾病进展,出现GTCS、肌阵挛伴有短暂失明的枕叶发作、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情绪障碍和思维混乱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会逐渐出现痴呆等表现,大多数患者起病十年内死亡。
发病机制:致病基因是位于6q24 的 EMP2A 和位于 6q22 的EMP2B( NHLRC1) 基因。EPM2A基因编码laforin碳水化合物双重结合特异性磷酸酶,EPM2B基因编码malin泛素E3连接酶。少数由由PRDM8基因突变导致。

小脑中可见Lafora小体
治疗上以对症为主,无特异性治疗方式。


最后编辑于 2024-12-05 · 浏览 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