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之我见,全面总结
维生素D与补钙,你补对了吗?
最近在工作中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儿童维生素D如何补充,维生素D联合骨化三醇是否合理? 由于不是很明确,本文总结、分析、计算了一点东西,与大家分享。
维生素D是什么,从哪里来的?
这里我们详细扒一下。
维生素D主要有两种形式,D2和D3,存在于植物中的叫D2,动物体内主要是D3。
皮肤里面的胆固醇经过表皮加工成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 (波长在 290-315纳米间的UVB)照射,从而会变成维生素D3原(如果维生素D的量已经很多,会产生光固醇等其他固醇,这个可逆,受自身调节,不用担心会过量),原D3在体温下经过几天的时间才最终变成维生素D3(如果维生素D的量足够,也会产生其它固醇)。
然后D3经过结合蛋白转运,经血进入肝脏,形成25-羟基维生素D3,当这一步需要25-羟化酶,它具有高效能,低亲和力的特点,属于非限速酶[1]。
然后,转运进入肾脏里再被羟化,变成骨化三醇,这个是最终发挥功能的形态。肾小球滤液中的25OHD在DBP协助下进入肾小管细胞,在细胞内经1α-羟化酶催化下,转变为1,25(OH)2D,该过程为限速反应 [2]。
维生素D2与D3区别?
维生素D2也是类似上述步骤转化为骨化二醇、进而骨化三醇,但会额外产生其他化合物,因此最终合成骨化三醇的效率比D3低。但并不是说差很多,足量效果可能也不错。
人体骨骼成分比例究竟如何?
人奶与牛奶钙磷比,哪个补钙效果好?
这几个问题很关键。必须明确。
我们的骨骼钙以谁的成分占比较多?磷酸钙还是碳酸钙?
首先查到,机体中 99%的钙和 86%的磷都以羟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Ca 10 ( PO 4 ) 6 (OH) 2 , HA]的形式存储于骨组织和牙当中。羟基磷酸钙是人的牙齿中比较坚硬的物质(排第二),也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水中有微弱的溶解,这是牙齿损坏的主要原因。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以后的产品研发中,这个可能会是新的方向。
引用论文中的人骨测定数据[3]:
Wt%:重量百分比
钙取平均数30.82% ,磷取平均数14.64%,由于钙的分子量40,磷分子量31,钙磷结合比例我们取86%,我们算一下钙以羟磷灰石结合形式存在的比例等于87.85%。碳酸钙的比例应该12%不到。
也就是说我们骨钙绝大部分87.85%,是以羟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
骨骼钙磷比应该为:2.105。
人奶中的钙磷比为:2.2。
牛奶中的钙磷比为:1.2
这几个数据很关键。
由此我们终于清楚了两个方面,为什么母乳更能补充钙质,我们看一下就知道了,推荐母乳喂养,更接近人骨骼的钙磷比。补钙效果更好。牛乳钙即使达到1.79,比例仍然不足。
维生素D与骨化三醇如何换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大体计算一下。
约85%~90%的25OHD在血液循环中与DBP结合,12%~15%与白蛋白结合,游离部分不足1%。由于与白蛋白结合部分容易解离,与游离部分一起被称为生物可利用的25OHD。由于第一步羟化反应不是限速反应,去掉其它组织吸收的,我们假设完成率80%;第二步羟化主要在肾脏完成,是限速反应。这个我们计算转化率比较难,我们假设,口服维生素D完全吸收,服用800IU维生素D3能达到0.25微克骨化三醇补钙效果,这个是正常肾功能来换算,我们算一下转化率,800IU大约等于20微克D3,我们已知25OHD 分子量 400与骨化三醇分子量416,由此算出第二步限速反应的转化率为1.5%,如果有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可能转化率更低。
这里我们回答上面的问题,儿童联用到底合理吗?
这里涉及钙的吸收问题,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的比例问题。
儿童如果平时光照不合理,饮食又缺乏,由于骨化三醇可以通过母乳补充,母亲也未注意补充,对于母亲本身就缺乏患者可能会存在不足。而维生素D活化存在限速酶,故能及时补充活化D3效果可能更好。故认为缺乏症状明显者可以联合补充。
但由于维生素D存在自我调节机制,可以经过维生素D-24羟化酶(24-hydroxylase,CYP24A1),使25OHD和1,25(OH)2D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故普通维生素D安全剂量范围宽,极少因为服用普通维生素d发生毒性反应的病例报告。故应优先推荐普通维生素D加大剂量补充。
但是无论使用普通维生素D,还是活性维生素D制剂,或者两者联合使用,都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清钙及尿钙浓度,根据检测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免药物过量所引发的高钙血症或高尿钙,从而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国外的补钙产品选择如何?
这里我们比较一下补钙产品,德国儿童用的补钙产品以活性磷酸钙为主,而且注重镁、磷离子的比例,这一点对生成骨是很重要的。(这里说一下:磷酸钙D6(德国),D6指的是磷酸钙的结构,不是指的含有维生素D6。)日本以贝壳、鱼骨为主,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但是配合B6 与B12,K2(纳豆有效成分)等。这里查到活性磷酸钙与碳酸钙的吸收比例差不多40%左右,但是通过上面分析,应该吸收和补钙效果更好的应是活性磷酸钙。钙离子不是仅仅吸收就可以了,还要转移到骨骼沉积下来,才是真正的补钙,如果血钙很高,乱沉积,可能引起异位钙化,例如肾脏异位钙化等。目前国内多以碳酸钙为主,真正吸收生成骨骼的可能要差一些。补钙还有一点就是甲喹酮, 也就是维生素K2,可以激活其依赖性蛋白之一骨钙素,它会从血液中吸收钙,并将其沉积到骨骼和牙齿中。它可以引导钙沉积在骨骼中,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国外有产品是维生素D联合维生素K2,也有利于补钙,这个可能是以后补钙产品的方向。由于维生素D的脂溶性,维生素D与维生素K2配合含脂肪牛奶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1]《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
[2] 谢忠建1,程群2, 丁悦3.维生素D代谢和作用,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3]AFM和EPMA研究人体骨骼的微观结构和成分
最后编辑于 2024-12-05 · 浏览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