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住院输血后感染 HIV,九个月后去世,医院和血站被判担责


一位七旬老人因患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四年来,多次在该院进行输血治疗,HIV 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然而,在一次常规检测中,显示 HIV 抗体检测异常,后经市疾控中心出具了患者 HIV-1 抗体阳性的确诊报告。经查输血记录单显示,在近三个月期间,患者共输血 8 次。确诊感染艾滋病毒后,老人健康急剧恶化,九个月后去世。
家属认为患者在该医院输血治疗时感染艾滋病,导致病情加重死亡,遂将医院及血站告上法庭。最终庭审判赔,医院及中心血站共承担 70% 责任[1]。
输血是医院中常见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但输血存在着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如将乙肝、丙肝、艾滋等患者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导致相关疾病传播。除了 HIV 之外,经输血感染的疾病还有哪些?感染原因有哪些?还有哪些途径也会导致感染? 患者是否也应该进行术前血液检测?如何更好保障患者安全以及避免医患风险呢?(欢迎参加文末投票互动,评论区留言发表看法~ )
输血可能带来的疾病感染及导致感染原因
在医院进行输血、使用医疗设备或者手术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组织等操作中,如血液透析、外科手术、内镜诊疗等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感染性疾病有很多,常见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2]。其中可能的原因有:
1、检测项目不全:我国目前对献血者筛查的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TP)4 种,但导致输血感染的病原体远远不止这几种,可能存在其他感染风险。
2、血液污染:血液制品在保存和输注等环节中受到细菌、病毒等污染,导致相关疾病感染等。
3、窗口期导致漏检:献血者处于检测窗口期,血液中还没有出现相关抗体、抗原或核酸,或者以上检测标志物含量有限,导致检测不出。
4、检测技术缺陷:常用的血源性传染病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法和核酸法,这两种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不同,窗口期长短也各不一样。免疫法可能因为免疫缺陷、病毒变异、窗口期长等导致漏检;据相关研究[3],HIV、HBV、HCV 的血清学检测(即免疫法)窗口期分别为 22 天、44 天、66 天,而核酸检测则可以分别缩短至 9 天、22 天、7 天。由此看来核酸检测虽不受免疫缺陷、静默感染等的影响,但其实也有一定的窗口期,只是核酸检测能显著缩短窗口期,从而更早地筛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血清学 + 核酸检测——有效避免输血感染
核酸检测相比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检测窗口期更短。为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从2010年开始,国家就出台多项政策,逐渐在血站推广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双检模式。2019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 年版)》,规定对献血者血液至少采用核酸和血清学试剂各进行 1 次检测[4],检测结论应将血清学和核酸检测结果相结合进行判定。
各种手术,包括输血、透析、胃镜、拔牙、深静脉置管等侵入性诊疗操作均是医院内常见的医疗场景。在进行操作前,除了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可靠,患者是否感染相关血源性疾病也是必须了解的关键信息。通过检测患者血源性疾病信息,了解患者术前、输血前的状况,不仅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也有助于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隔离防护,在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及时干预。2019 年 12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 年版)的通知,其中在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等涉及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中,「必需的检查项目」基本包括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核酸检测缩短「窗口期」,有效保障医患安全
截至目前,核酸检测已在所有血站全覆盖,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的双检模式已经成为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中,术前筛查仍仅采取血清学方法,检测相关病原抗原抗体。由于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能在感染早期或者潜伏期检出相关病原,有效缩短窗口期,目前已有相关检测策略共识发布:建议医疗机构开展HBV、HCV、HIV(1+2)核酸检测,或对特定人群平行进行核酸检测[5],共识中的要点如下:
1)建议医疗机构开展HBV、HCV、HIV(1+2)核酸检测,其意义在于:①降低院内交叉感染;②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③发现HBV、HCV、HIV感染者,提高重大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④减少医患纠纷。
2)建议针对血清学检测结果为“弱反应性”且不便进行血清学补充试验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血清学无反应性的患者中,仍存在一定的残留风险,建议对特定人群平行进行核酸检测。
相比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窗口期短,从而在病毒感染初期或潜伏期就能做出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同时,核酸检测也是判断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监测病毒学应答、判断疗效、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目前多数医疗机构中,术前和输血前检测通常采用血清学方法,你认为有必要再对患者常规进行核酸检测吗?(欢迎参加文末投票互动)
1、有必要,核酸检测具有灵敏度高,血清学检测联合核酸检测更能确保结果准确性,在感染早期即可检出,避免漏检。
2、没必要,若进行常规核酸检测的话成本太高、增加工作量,多数患者血清学检测即可,对有疑问的结果再进行核酸检测。
3、不确定,根据患者是否在窗口期等具体情况判断。
随着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已成为确保医患安全的重要手段。大家有哪些见解或实际经验想要分享?快来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吧!
参考文献
[1] 衡阳日报社官网.
[2] 陈荣,孙艳杰.输血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4):70-73.
[3] N. Theodoropoulos, A. Jaramillo, et al. Deceased Organ Donor Screening for HIV,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es: A Survey of 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 Practices. American journal ofTransplantation, 2013, 13(8):2186-2190.
[4]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
[5] 桂嵘、王勇军、周细国.医疗机构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策略专家共识[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0, v.22(06):5-8.
最后编辑于 2024-11-27 · 浏览 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