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被狗咬后的“10日观察法”,到底科不科学?

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
证书编号:
快乐爸比
    您的案例《被狗咬后的“10日观察法”,到底科不科学?》 经同行评议,被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收录。
收录时间 2025年5月21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病例
发布于 2024-11-26 · 浏览 2969 · IP 新疆新疆
icon化雨春风 推荐

很多年前,我跟一个同事讨论过被狗咬了之后,狂犬疫苗应该怎么打的问题。那时,就从同事口中听说了一个所谓的“10日观察法”。什么是10日观察法呢?它是指在被疑似或确诊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动物咬伤后,观察该动物10天。如果动物在10天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则可以排除该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从而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预防措施‌。这种方法适用于家养的猫、狗等常见宠物,因为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相对容易掌握‌。

可是,对于这个10日观察法,我一直是存疑的。“动物在10天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则可以排除该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凭什么呢?查了文献说,十日观察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狂犬病病毒在患病动物唾液中的持续存在时间。如果伤人动物在咬伤人后10天内保持健康,则可以基本排除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狂犬病病毒在发病前出现在动物唾液中的具体机制是什么?

狂犬病病毒在发病前唾液中出现的具体机制涉及多个步骤。首先,当狂犬病病毒通过咬伤或其他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后,它会在伤口处的肌肉细胞和神经肌肉索中复制。随后,病毒通过周围神经逆向运输到中枢神经系统(CNS),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感染的初始部位,即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一旦病毒到达大脑,它会在大脑中进一步复制并传播到CNS。此时,患者或动物会开始表现出狂犬病的症状。最后,病毒从CNS通过周围神经向各种组织传播,最明显的是唾液腺感染和唾液中病毒的排出。这意味着病毒在大脑中繁殖后,会扩散到唾液腺,并通过唾液排出,完成病毒向自然易感宿主的传播。此外,狂犬病毒在原发性神经元细胞体中复制后,通过逆行轴突运输和突触传递在多个神经元中传播。病毒通过突触连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的能力被称为突触传播。当腺细胞被感染时,病毒释放到口腔中,解释了为什么病毒可以在唾液中被检测到。

好了,我们现在了解了狂犬病病毒在发病前出现在动物唾液中的相关机制。那么,狂犬病病毒是不是只可能在动物发病前10天才开始出现在动物的唾液之中呢?答案似乎不是那么确切!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狂犬病病毒(如亚洲型与美洲型)在发病前唾液中出现的时间还存在差异。1982年Fekadu等人的研究显示,在注射埃塞俄比亚的狂犬病病毒的犬中,有4只在临床症状前13天才开始从唾液分泌病毒,而在注射墨西哥株的犬中,有8只在临床症状前7天就已经开始从唾液分泌病毒。这表明不同来源的狂犬病病毒株在发病前唾液中出现的时间可能有所不同。还有研究显示,即使在相同的病毒株下,不同犬种的唾液排毒时间也可能不同。例如,一项研究中提到,尽管所有感染的犬只都出现了狂犬病的典型症状并最终死亡,但只有两条犬只在发病后开始通过唾液排毒,且排毒具有明显的间歇性,这可能暗示了犬种或其他生物学因素可能影响唾液排毒的时间和模式。另外,WHO建议在中国发生狂犬病暴露时立即启动暴露后处置,并延长观察期至14天,以增加对唾液排泄狂犬病病毒的安全边际。这一建议反映了在狂犬病高发地区,采用更保守的观察期可能是更为谨慎的选择。总之,通过10日观察法的结果来决定是不是要给一个被狗咬过的人继续采取预防措施,存在很多的隐患。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有研究表明,某些狗在感染狂犬病毒后可能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仍然能够从唾液中排出病毒,这种现象被称为“携带状态”,尽管其仍存在争议,但有实验性感染的狗在康复后仍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这种携带状态可能与狗的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有关,也可能与病毒本身的特性有关。例如,有些狗可能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能力,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发作。那么,狗携带狂犬病毒而不发病的情况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有多普遍?在湖南省武岗市与洞口县的研究中,犬脑组织中狂犬病毒抗原的阳性率为13.13% 。这表明在该地区,有一定比例的犬只虽然外表健康,但实际上携带狂犬病毒。此外,全国范围内的研究也显示,健康犬的感染率为8.74% ,这进一步证实了犬只携带狂犬病毒的情况较为常见。

所以,被狗咬后的“10日观察法”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稳妥起见,即使咬人的那只狗10天后表现得很健康,也还是做好预防措施吧。

狂犬病 (7)
狗咬伤 (23)

最后编辑于 2024-11-26 · 浏览 296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