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皮肤副反应(二):荨麻疹
荨麻疹表现包括一般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而药物副反应的最常见表现之一就有荨麻疹。
荨麻疹可以是IgE介导的,也可以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所致,也有其他机制介导的。
用药后,荨麻疹可以是速发型、加速型(暴露后数小时),也可能是迟发型反应(暴露后数日),甚至在用药的任何时间。不过,这类副反应多数发生在用药的最初的几周内。
一,荨麻疹的特征
特点为有剧烈瘙痒、边界清晰的隆起红斑疹,通常中央为苍白色。各病灶可扩大并与周围病灶融合,通常经数小时消失。

阿司匹林引起的荨麻疹皮疹,参考2
二,血管性水肿的特征
其特征是: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肿胀,多达50%的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如果累及面部和唇部,可影响容貌;若喉水肿或舌肿胀引起气道阻塞,则可危及生命。

唇的水肿,参考1

颜面的血管性水肿,参考1
三,不同药物的特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磺胺类主要是IgE介导的荨麻疹。这类药物反应往往在致病药物再次暴露后变得更加严重,可进展为全身性过敏反应。
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是直接激动肥大细胞所致。另外,还有非肥大细胞的补体、血管舒张性激肽通路。
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万古霉素可能增加万古霉素超敏反应的风险,比如会引起著名的红人综合征。
累及全身、或大部分皮肤时,其表现形式也可以归入红皮病。红皮病表现为累及全身或大部分皮肤表面积(最常定义为累及≥90%的皮肤)的弥漫性红斑和脱屑。
ACEI引起的血管性水肿则更为特殊。最常累及唇、舌、面部和上气道。肠道也可受累,表现为急性腹痛伴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该类副反应跟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相似,都是由缓激肽介导。除停药外,氨甲环酸是可能的治疗药物(但证据还不充分),但主要是支持治疗。
补充阅读:
1,《警惕!一类抗风湿病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肾毒性》
2,《减少90%的患病率,副反应仅有1.5%的治疗是值得的吗?》
参考资料:
1,Uptodate临床顾问
2,《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9版)
最后编辑于 2024-11-25 · 浏览 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