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帕金森无牙颌患者修复一例

发布于 2024-11-24 · 浏览 794 · 来自 Android · IP 黑龙江黑龙江
icon唐医生来了 已点赞

病例信息

1.1 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78岁,近几十年来全口牙齿陆续脱落或拔除,常年无法进食。曾多次行全口义齿修复,也曾BPS修复,上颌效果尚好,但下颌效果欠佳,均因不适未佩戴,故要求重新制作上下颌全口义齿。患者帕金森病史10年,2019年安装脑起搏器联合药物治疗控制帕金森病情,现精神状态好,配合度较高。

1.2 临床检查

1.2.1 面部检查 嘱患者端坐位,双眼平视前方。正面观,左右对称,无偏斜,静止时肌肉持续震颤,下颌相对上颌位置极不稳定(如图1);面下1/3变短,口角塌陷,上唇变长,衰老面容;侧面观,鼻唇角增大,下唇内陷,颏唇角消失(如图2);颞下颌关节检查,张口度张口型无异常,张闭口运动时双侧髁状突尚可平滑移动,左侧方运动受限,右侧功能障碍,右侧轻微弹响。

  


1.2.2 口内检查 上颌牙槽骨条件良好,宽度高度足,无骨尖骨突;下颌牙槽嵴底平,呈刃状;舌下皱襞海绵状组织严重缺失,呈幕状;下颌舌骨后窝区浅,无充足延伸空间;磨牙后垫形态呈条索状,前伸角度陡;开口时舌后退约2-4 cm(如图3),舌体肥大;唾液量可。   


图3 口内照

1.2.3 辅助检查 CBCT显示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颏孔上部余留骨量接近于下颌神经管,牙槽骨条件不良[9]

2. 治疗计划

(1)结合CBCT及口内黏膜数字化扫描数据完成种植导板设计和制作,辅助完成种植手术;

(2)电子面弓辅助获取正确颌位关系,辅助验证下颌运动获得

架参数;

(3)上颌BPS义齿修复,下颌locator基台辅助的种植覆盖义齿修复;

(4)通过电子面弓肌电分析、T-scan咬合力分析验证义齿修复效果。

3. 治疗过程

3.1 下颌数字化种植 结合CBCT数据,使用3shape口扫软件设计并完成3D打印种植导板,辅助完成33、43区种植体的种植(如图4)。

3.2 上下颌初印模 患者种植术后三个月,依据穿龈深度选择locator基台戴入加力(如图5)。使用个别托盘制取上下颌藻酸盐BPS标准初印模并标记个别托盘边缘位置线(如图6)。




3.3 初步确定垂直距离及颌位关系

3.3.1 初步确定垂直距离及颌位关系 根据下颌姿势位初步确定垂直距离并测量记录,使用Centric Tray正中

托盘(义获嘉伟瓦登特公司,列支敦士登)获取确定的垂直距离记录以及初步颌位关系,面弓转移上均值

架(如图7)。


3.3.2 上下颌终印模 药物控制患者PD病情,在状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口内试戴安装哥特式弓的暂基托,查看基托边缘位置是否合适,用重体硅橡胶进行边缘整塑,超轻体完成终印模制取,从而获得以患者为主导、一次整体性制取完整的闭口式功能印模(如图8)。


3.4 确定及验证颌位关系   

3.4.1 哥特式弓描记确定 安装哥特式弓描记针,喷漆后嘱患者进行下颌前伸及左右侧方运动,患者无法进行右侧侧方运动,哥弓描记呈“

”样,以图中红色标记点确定下颌位置并完成咬合记录,并以此颌位关系进行面弓转移(如图9)。


图9 哥特式弓描记及面弓转移

3.4.2 电子面弓Jaw Relation 由于本病例无牙颌患者患有帕金森病,静止时会发生肌肉持续震颤,传统方式难以获取准确的颌位关系,因此通过电子面弓Jaw Relation辅助获取更准确的下颌位置(如图10),报告显示患者下颌前伸运动时,虽然颏突运动轨迹可重复,但下颌一直处于震颤状态,因此下颌未完全达到后退位置,距离正中咬合平均点约0.5 mm,可尝试以此作为目标点确定下颌位置;最终当我们用此目标点与传统哥特式弓轨迹点对比时发现均处于哥弓针孔内。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两种方法获得的下颌位置相同,可以在哥弓描记定点位置建


3.5 试戴及调整

3.5.1 试戴排牙 根据哥弓确定的颌位关系将终模型上

架,并在暂基托上完成排牙,临床口内试戴时再次确认垂直距离、颌位关系及美学信息(如图11)。


3.5.2 电子面弓肌电辅助 电子面弓肌电测试显示,患者双侧颞肌和咬肌肌电活动不对称,右侧明显高于左侧;但当肌电活动电伏值最小时下颌位置可确定为下颌姿势位(如图12)。通过电子面弓验证后的垂直距离,结合面部美学信息等,将上颌高度增加1.774 mm,下颌降低1.173 mm,整体高度抬高0.832 mm(如图13)。   



3.5.3 电子面弓Articulator功能辅助 Articulator报告能帮助我们获取试戴义齿时下颌运动轨迹,因右侧侧方运动受限,无法获得相关

架信息,其他

架信息均可获得且更为个性化,有助于在全可调

架上完成最终排牙和制作更符合患者生理性下颌运动的义齿(如图14)。   


3.6 戴牙

3.6.1 义齿佩戴 患者佩戴义齿后吸附力良好,面型恢复较好,说话发音清晰、义齿不脱落,无明显不适感。正中咬合时有广泛接触,两侧稳定;侧方运动无干扰;前伸运动无翘动。两周后,粘接locator基台固位帽后,下颌义齿获得良好固位。

3.6.2 电子面弓肌电测试 粘接locator后再次肌电测试显示,患者放松状态时有较大幅度肌肉收缩且左右不对称;在咬紧牙及疲劳状态时肌肉收缩依然不对称,但相较于放松状态收缩力增加,符合正常颌位关系肌电活动,义齿修复效果良好[如图15(a)]。

3.6.3 T-scan咬合力测试 患者佩戴义齿后、粘接locator固位帽后,分别用T-scan测试佩戴义齿后的咬合力。结果显示,咬合力集中在后牙功能尖区域,分布均匀,多点接触[如图15(b)]。   


4. 结果

本病例通过口扫软件设计并3D打印了种植导板,在电子面弓的辅助下,完成了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帕金森无牙颌患者上颌BPS修复+下颌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修复,在面型、发音、稳定、固位、咬合等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这些技术的使用能更加精准快捷的获得各项数据并完成老年患者的义齿修复(如图16)。


5. 讨论

由于PD患者存在动作迟缓、主动运动丧失、肌肉强直、静止性颤抖等症状,抑郁、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等,容易伴发多种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病、流涎、口干等,而较多研究表示口腔疾病会影响患者全身系统健康,如牙周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病[10]、加速衰老[11]等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12,13]。这为PD患者的护理、其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因此对于PD患者口腔疾病的治疗是不可忽视的一项。

日渐低平的下颌牙槽嵴对于传统全口义齿修复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长期缺牙伴随的牙槽狭窄低平、舌下皱襞海绵状组织的缺失、下颌舌骨后窝延伸空间不足、梨状磨牙后垫形态丧失、舌的后退等因素,都会导致义齿边缘封闭破坏且在牙槽嵴上移动。

BPS系统指导下的全口总义齿基托与黏膜组织间紧密接触形成封闭,吞咽时义齿组织与黏膜组织之间形成负压,因此能够获得令患者更加满意的全口义齿。

正中关系位是唯一一个没有

干扰的稳定的髁突位置,以此生理性位置为原点,下颌可在无其他因素干扰下做单纯颞下颌关节的垂直、侧方及前伸运动,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但关节位置的稳定性是由附着于关节的肌肉的作用力方向和大小决定的,这些肌肉的平衡状态决定了一个最佳的、稳定的关节位置。颞下颌关节位置主要由其周围附着的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提供[14,15],即使无牙颌的人因长期缺牙导致下颌位置不稳定,也同样存在这个位置[16]。然而咀嚼系统不能仅单一分析静止状态,更加需要结合患者的下颌功能性运动,因此开发出了全面监测分析并记录下颌运动轨迹的仪器,其中包括电子运动面弓,能十分准确地记录下颌运动的轨迹、范围、方向及速度,再现患者的上下颌位置关系及运动模式[17]。Zebris公司开发的下颌运动测量系统Jaw Motion Analyzer(JMA),具有较高的准确性[18,19],可通过记录患者下颌的前伸、张口、侧方、咀嚼等运动位置和轨迹,快速而精确地找到并还原患者稳定的颌位关系,从而指导全口咬合重建;用Zebris下颌运动分析系统通过记录并分析咀嚼肌肌电数值,确定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状态,达到恢复下颌运动系统的目的[20,21]。有文献指出在帕金森无牙颌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将传统颌位方法,如吞咽法、面部测量法等与肌电测试方法相结合能获得更准确的颌位关系[22]   

针对一位慢性牙周炎患者,姚秀等[23]人采用拔除全部余留牙后,联合使用种植导板、数字化扫描、电子面弓等完成即刻下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最终交付患者形态、功能更加理想的永久修复体,使得全牙弓种植修复更加方便、简洁、精准、高效、便捷。

对于本病例的患者来说,修复治疗过程中PD会引起患者颌面部的肌肉震颤、唾液增多等问题,导致咬合关系的不稳定、正中关系位难以重复、操作的困难、取模精度差等,这些无疑使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无牙颌患者的修复难上加难,因此选用将BPS与种植体相结合的覆盖义齿能够有效增加义齿固位稳定,同时利用电子面弓的Jaw Relation功能、肌电功能、Articulator功能分别帮助我们获取下颌位置、确定垂直距离、

架信息并与传统方式初步确定数据相结合,进一步调整义齿设计,最终制作出更令患者满意的全口总义齿。

6. 结论

本病例通过将多学科联合设计、多技术综合应用以及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完成了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帕金森无牙颌患者的全口修复,获得美观且固位及功能均良好的全口义齿,解决了患者多次尝试义齿修复但仍进食困难的问题,效果令患者十分满意。因此,在此后缺牙及无牙颌患者临床修复过程中,我们应学会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美观、更便捷的修复手段。   
















无牙牙槽嵴萎缩 (1)
纠错

最后编辑于 2024-11-24 · 浏览 794

2 收藏6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