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每日一文】专家观点丨产后体重滞留的风险与对策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曾果
随着全球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峻,关于生命早期营养与人类健康结局关系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在女性生命周期中两个特殊时期——孕期和哺乳期的体重状况对其自身和子代近、远期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女性产后阶段不仅是体重和体成分变化的敏感期,也是发生各类健康问题的高危期和预防健康问题的关键期。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产后体重滞留的研究备受瞩目,研究显示,妇女产后体重滞留程度与其发生近远期超重肥胖、后续妊娠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和未来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密切相关。生育是女性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提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超过半数,女性肥胖发病率高于男性。此外,由于受中国传统习俗影响,妇女在孕产期常过度进食且缺少运动,从而导致孕期增重过多和产后体重滞留过度。因此,需要重视女性产后体重滞留问题并采取有效干预对策加以预防,以提高我国人口健康素质。本文在总结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重点围绕产后体重滞留的健康风险与对策展开讨论。
一、产后体重滞留的现状及危害
一般而言,产后体重滞留(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PPWR)是指产后某一特定时点的体重与孕前体重的差值,它直接反映产后体重的恢复程度。目前国内外关于产后体重滞留的评价内容及测量时点尚未统一。产后体重滞留状况的评价指标通常分为两类:产后体重滞留水平的绝对值和处于高产后体重滞留状态的比例。高产后体重滞留(High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HPPWR)是指超过特定体重界值的产后体重滞留状态,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是以产后体重滞留量≥5kg为界值作为高产后体重滞留的判定标准,并主要以产后42天(产后6~8周)、产后6个月和产后12个月作为产后体重监测时点。
近年来我国产后体重滞留问题不容忽视,2013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监测资料显示:中国乳母在产后0~3、4~6、7~9、10~12、13~18和19~24个月平均体重滞留量分别为5.3、4.5、3.8、3.1、2.8和3.0kg;按产后体重滞留量≥5 kg作为标准,高体重滞留率高达41.5%,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量范围在4.0kg-6.8kg。
研究表明,产后体重滞留是妇女发生近期(0~3年)、远期(7~21年)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易导致妇女未来患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增加。高产后体重滞留妇女再次妊娠时还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如: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死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神经管畸形等的发生风险。
二、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研究表明,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产后体重滞留水平,其中孕前体重或BMI、孕期增重、膳食因素、身体活动及母乳喂养是主要的可改变因素。孕前、孕期及产后全程体重管理、产后生活方式干预和母乳喂养促进是有效防控产后体重滞留问题的关键。
1.科学体重管理
鉴于多数研究证据提示备孕、孕期及产后1年体重变化会对母婴健康结局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妇产科联盟)和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的学术机构先后制定了针对孕产期体重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用于科学指导孕产妇体重监测与管理。主要通过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及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实现女性在备孕期调整体重至理想状态,在孕期保持体重适宜增长,在产后逐步恢复至孕前正常体重水平。
2022年中国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布了中国孕妇孕期增重适宜值推荐范围的行业标准(详见表1),但尚未制定产后妇女体重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英国NICE推荐:产妇每周减少体重不超过0.5~1.0kg。中国营养学会《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22)》推荐,产后体重减少每周0.5kg是较为安全而有效的,减重过快可能会影响产后身体恢复和母乳分泌。建议参照我国《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WS/T 424-2013)规范测量体重,在孕期和产后1年内应定期测量体重和评估体重状态,若体重异常需及时调整膳食和运动方案。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证据,将备孕、孕期及产后妇女体重管理建议汇总如下(详见表2)。


2.生活方式干预
膳食和身体活动联合干预被认为是产后体重管理最安全有效的途径,也是预防高产后体重滞留的关键措施。合理膳食有益于促进母亲身体恢复、保障乳汁分泌及维持适宜体重。根据《中国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22)》推荐,哺乳期膳食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产褥期食物多样不过量,坚持整个哺乳期营养均衡;②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合理补充维生素D;③家庭支持,愉悦心情,坚持母乳喂养;④增加身体活动,促进产后恢复健康体重;⑤多喝汤和水,限制浓茶和咖啡,忌烟酒。哺乳期膳食搭配和各类食物推荐量可参考中国哺乳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详见图1)。
图1 中国哺乳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

产后积极规律的身体活动能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若无医学禁忌,产后应尽早恢复适度身体活动,产褥期以低强度运动为主,之后逐步过渡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WHO建议产后女性逐渐恢复至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利于产后体重恢复和降低产后抑郁风险。孕前有运动习惯的妇女,产后可继续保持。此外有研究显示,产后妇女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乳汁分泌和自身健康,因此哺乳期妇女也应避免过度劳累。值得注意的是,产后妇女还应减少静坐时间,以利于身体功能恢复和保持能量平衡,预防产后超重肥胖。包括家务劳动、主动运动在内的任何形式、任何强度的身体活动均可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证据,将产后妇女身体活动指导建议汇总如下(详见表3)。

3.母乳喂养促进
国内外研究显示,喂养方式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影响产后体重滞留的关键因素,坚持母乳喂养可促进产后体重恢复。泌乳作为一个高能量消耗需求的过程,可动员消耗母体在孕期储备的脂肪,进而减轻体重。哺乳期激素波动可能逆转孕期脂肪沉积,催乳素释放可增强脂肪动员,还能抑制葡萄糖摄取和脂肪生成。持续母乳喂养(尤其是母乳喂养时长≥6个月)能够显著改善产后体重滞留。因此应积极鼓励和促进产后妇女母乳喂养,至少将纯母乳喂养时间持续到产后6个月,尽可能将母乳喂养时间持续到1年甚至更长。
为了实现成功的母乳喂养和促进乳汁分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从孕期开始学习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坚定母乳喂养信念;②产后1小时内开奶,宝宝尽早吸吮;③整个哺乳期坚持食物多样、均衡营养;④保持愉悦心情,充足睡眠,适度运动;⑤社会家庭支持。
三、小结
目前多数研究证实,产后体重滞留与超重肥胖、慢性代谢性疾病和不良妊娠结局等健康风险密切相关,产后体重滞留过多问题值得关注。通过孕前、孕期和产后全程体重管理、膳食运动干预及母乳喂养促进能够有效控制产后体重滞留,有助于促进母亲及子代近、远期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杰,杨振宇,庞学红,等.2013年中国乳母产后体重滞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 50 (12): 1067-1073.
[2] 赵艾,薛勇,司徒文佑,等.北京、苏州和广州妇女产后体重滞留现况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研究,2015, 44 (2): 216-219.
[3] 李玲,颜艳,沙婷婷,等.基于广义估计方程探讨长沙市开福区产妇产后体重滞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4 (1): 59-66.
[4] 马淑芳,汪之顼.丹阳市妇女产后体重滞留情况及影响因素[J].江苏预防医学,2019, 30 (6): 642-645.
[5] Bazzazian S, Ozgoli G, Riazi H, Mahmoodi Z, Vafa M, Nasiri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 based 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del: path analysis.BMC Public Health, 2023,23 (1): 323.
[6] Harrison CL, Teede H, Khan N, et al. Weight management across preconception,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quality appraisal of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Obes Rev,2021, 22 (10): e13310.
[7] Kirkegaard H, Bliddal M, Støvring H, et al.Maternal weight change from prepregnancy to 18 months postpartum and subsequent risk of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anish women: A cohort study[J].PLoS Med,2021, 18 (4): e1003486.
[8] Mckinley M C, Allen-Walker V, Mcgirr C, et al.Weight loss after pregnanc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Nutr Res Rev,2018, 31 (2): 225-238.
[9] Liu J, Song G, Meng T, et al.Weight retention at six weeks postpartum and the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a second pregnancy[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9, 19 (1): 272.
[10] 朱凯悦,孙子然,琦者,等.产后体重滞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3, 21 (10): 1338-1341.
[11] McAuliffe FM, Killeen SL, Jacob CM, et al. Management of prepregnancy,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obesity from the FIGO Pregnancy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Committee: A FIGO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guideline.Int J Gynaecol Obstet, 2020, 151 Suppl 1(Suppl 1):16-36.
[12] Obesity in Pregnancy: ACOG Practice Bulletin, Number 230[J].Obstet Gynecol,2021, 137(6):e128-e144.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 WS/T 801—2022 [S].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1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15] Jiang M, Gao H, Vinyes-Pares G,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duration and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 of lactating mother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Clin Nutr,2018, 37 (4): 1224-1231.
[16] Taveras EM, Rifas-Shiman SL, Rich-Edwards JW.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short sleep duration with adiposity and cardiometabolic status at 3 years postpartum.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1, 19(1):171-178.
【往期阅读推荐】
【儿科每日一文】Science子刊:揭示儿童大脑发育和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妇产每日一文】专家观点丨孕早期基础上强化孕中期营养教育模式对妊娠期血糖的影响

最后编辑于 2024-11-20 · 浏览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