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70讲:太阳病(96条 · 小柴胡汤)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0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70讲:太阳病(96条 · 小柴胡汤)
醉花阴 · 小柴胡汤
乍暖还寒念君时,默默忘添衣。
胸臆难直抒,心烦喜呕,弦上奏相思。
柴胡为君黄芩配,半夏生姜随。
甘枣倚人参,若通此汤,医道不难知。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6月23号星期四,现在是早上的六点半,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内容特别重要,因为今天我们要把古今非常经典的名方小柴胡汤首次地为大家介绍一下。
这个小柴胡汤,它有多么重要呢?它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呢?我们用十个字来总结一下小柴胡汤,他在中医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重要性。正所谓: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十个字吧!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古人对小柴胡汤的这个研究总结的十个字,只要将小柴胡汤能够融会贯通,那么整个中医的道理,整个中医的这个法规、方法,全部都一通百通,就这么个意思,你说这个小柴胡汤它有多么的重要。
因此啊,我们专门为小柴胡汤写了一首词,叫醉花阴。前面部分呢,是通过描写一位思念自己情郎的女子的一种相思状态,来形象地描绘小柴胡汤它的主证的临床表现。后半部分呢,是描述小柴胡汤的组成以及它的历史地位。
所以我们前半部分说:乍暖还寒念君时,就是在寒热往来交替之间,这个时候呢,最容易想念她的情郎,那么紧接着,默默忘添衣。就是表情淡漠,默默不言。那么乍暖还寒之时呢?忽冷忽热之际呢?由于思念自己的这个情郎,导致了忘记加衣服。忘记添衣服,忘记加衣服。胸臆难直抒,那么心中的情愫很难表达出来,这个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是寒热往来,就是乍暖还寒念君时,默默望添衣,胸臆难直抒其实是什么?是胸胁苦满啊,默默无欲饮食。
心烦喜呕,弦上奏相思。是指这个临床表现里面有心烦喜呕。这个小柴胡汤嘛,脉弦者居多,所以弦上奏相思几个字,一段话。把这个思念自己情郎。乍暖还寒,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的这个少阳病表现得淋漓尽致。欲说还休,欲迎还拒的这么一种羞涩状态。当然了,这首词是我刚刚写好的。
下半部分:柴胡为君黄芩配,半夏生姜随,甘枣依人参。这个是把这个小柴胡汤的组成描述出来。然后是若通此汤,医道不难知。只要学好了,学通了这个小柴胡汤,那么医理就不难通晓,就很容易知道了。那么这个小柴胡汤究竟有多么的重要,为何若通此汤,医道不难知。正所谓若通小柴胡,则医道通也。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96条条文的原文。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那么这条条文呢,有几个地方我们解读一下。首先伤寒五六日,中风,前面就来了一个有争议的地方。伤寒五六日,中风,那他究竟是伤寒还是中风啊?还是伤寒之后中风啊?什么意思,这句话?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呢?嘿嘿不欲饮食,这个嘿呀,是个通假字,这个口旁一个黑,它念mo,通这一个幽默的默。但是它不是幽默的意思,是指表情淡漠,静默不言。他是静默不言啊。嘿嘿不欲饮食,其实嘿嘿它表达一个意思,不欲饮食是一个意思,一起来念呢,如果念习惯了,就是嘿嘿不欲饮食,其实它表达了两个意思。
嘿嘿是表情淡漠,静默不言。不欲饮食,是说他不想吃东西,这是表达了两个意思啊。心烦喜呕的“喜”,并不是这个人有多么地喜欢呕吐,而是什么?心烦善呕,心烦多呕。是这个少阳病啊,他的临床表现常常会见到这个呕,这个病人会出现临床表现有多呕这么个症状,所以这个喜呕的喜其实可以把它翻译成,解读成“多”。
那么心烦喜呕的后面就出现了,或什么、或什么、或什么、或什么,这个是什么?我们之前讲过,这个叫或然证,就是有可能出现的,而不是每个小柴胡汤证都会出现的。那么后世医家称之为或然证。或者的或,必然的然。其实是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所以有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这些或啊。
那么关于这个或然证呢,我们在第40条条文小青龙汤里面也讲过,但凡是有或然证的时候,他就出现了加减法,所以张仲景在小青龙汤里面也出现了加减法,在小柴胡汤也出现了加减法。但凡是出现像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有这样加减法的条文呐,那么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在后世医家的整个中医界的这个地位啊,不言而喻。
你看,我们回味一下,回顾一下第40条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那么这个或后面全是或然证,所以小青龙汤的方子后面有加减法,而小青龙汤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在讲小青龙汤的时候讲了好几条呢,都是在讲它的加减法,在临床当中的奇效病案,而不胜枚举。
今天这个小柴胡汤甚至比小青龙汤更重要,加减法更广泛,在临床当中的这个运用,可以说是历代医家莫不尊其为奇方也。
所以这个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口误),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它,而且还能够用它的或然证的加减法。在临床当中不仅仅要学会本条条文的加减法,还要会灵活运用,变化无穷,就跟这个《笑傲江湖》里面的令狐冲一样,他学了独孤九剑。那么独孤九剑就那么几下子,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因为独孤九剑里面,它每一招剑招里面它变幻无穷,所以只有灵活的人才能掌握学好独孤九剑。
为什么只有风清扬跟这个令狐冲学会了,其他人学不会?是因为独孤九剑,它的剑招是死的,但是它的心法是活的,因此只有能够临阵灵活的机智应变,才能将独孤九剑练好。这个小柴胡就有点这个独孤九剑的味道,它的加减法变化无穷。那么独孤九剑它在运用的时候,如果没有灵活运用,变化多端的话,那么临阵应敌,那独孤九剑就什么都不是。
只有变化多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使出剑招,它的威力才无穷。那么小柴胡汤也是这样的,你不要认为小柴胡汤一定要用原方,它有加减法,而且它要灵活运用到加减法这个内容里面,没有的你还可以加减。所以呀,若通小柴胡,就通医道也。就如同独孤九剑里面变幻无穷一样。
这个小柴胡,它的或然证的加减法,远远不止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原文。我在临床当中用小柴胡汤,它变化多端,早就超出了《伤寒论》张仲景所说的这些或然证证法,以及他的加减法。那么我们把这条条文解读完之后,我就举几个病案,我临床当中的病案,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叫这个中医思维上的独孤九剑。
伤寒五六日,中风。这一句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倒装句,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省文法。理解成一个省文法,只要你没有违背张仲景的意思就行。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伤寒五六日,如果你把它做倒装句的话,就是什么?后面的中风,伤寒五六日,中风,那么这个中风呢,就应该挪到前面来,就是中风、伤寒五六日。意思就是说,无论你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过了一定的时间,出现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这些少阳证的话,那么就是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所以这个伤寒五六日,中风,它其实是无论中风还是伤寒,过了几天或者过了一段时间。
这个五六日,我们把它做一个大概的这个数据而已啊,不是真的就是一定指五六日。只要是感受了太阳伤寒,或者太阳中风出现了这个少阳证,小柴胡汤证的话,无论你是多少天,只要你出现这个寒热往来等等,这些临床表现的话,就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张仲景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些人呢,就把它翻译的完全背离了这个张仲景本意。
那么这一种认为是倒装句的这种翻译的方法呢,没有问题。那么另外一种呢,你也可以说它是省文法,省掉了什么呢?那我们看一下伤寒五六日,中风,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伤寒五六日,中风多少日,把中风后面的多少日省掉了,也就是说不管伤寒过了多少天,还是中风过了多少天,只要他出现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这些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那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就是这么个意思。只是中风的后面把时间省掉了。
他为什么会把时间省掉?因为他不能预测太阳中风到小柴胡汤证,他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能预测?因为太阳中风是外风,而小柴胡汤所主的少阳它也属于风,它属于风木。那么以风来息风。它主要是看外风的强度和风木,也就是肝胆,他的这个正气的强弱,来决定它中风之后,它究竟多长时间转化成小柴胡汤证,所以它没有时间,不能确定。
所以呀,这两种解读啊,我觉得都可以。那么第一种解读是刘渡舟刘老,他认为这是一个倒装句,我觉得是可以这么解释的。第二种解读是张胜兵解读的,用省文法的意思。那么这两种解读,虽然解读方式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没什么区别。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大家可以借鉴的,你可以说他是倒装句,也可以说他是省文法,省文法的原因是中风他没有写时间,伤寒他写了五六日,其实际上他写不写时间都没什么关系,因为无论中风还是伤寒,只要他出现了少阳证,就要用小柴胡汤,就这么个意思。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两种解读都行呢?因为这两种解读没有违背张仲景的本意,也是临床的实际情况,因此都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有的人说,你怎么知道这里是倒装句或者是省文法,你为什么说这里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只要他出现这个寒热往来等等,这些临床表现的少阳证,用小柴胡汤的治疗,你可以确定你所表达的是正确的呢?好,那我就用条文第101条来佐证一下。
第101条条文,他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是101条的原文,那他就没有写时间,他就直接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不管你是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既然101条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第96条隔得这么近,那么他是不是可以类比等同借鉴来看?
那么伤寒五六日,中风,是不是伤寒中风?不管你是伤寒还是中风,这很显然嘛,就是伤寒和中风,只不过一个写了时间,应该没写时间,仅此而已。那么太阳中风是不是五六日,伤寒是不是五六日不得而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数字是个概数,其实这个伤寒五六日你也可以写,伤寒中风五六日不要,或者伤寒五六日,中风后面加个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其实加了之后反倒显得不灵活了。
为什么呢?因为疾病它的转归啊,它是否来传经或者说它的转归,它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取决于邪气的盛衰,第二个是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那么邪正博弈的时间就决定了它这个传经,或者是这个传变的时间,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它都是外邪,那么这个外邪,它的盛衰,或者说它的强弱与正气的盛衰或者强弱,也就是它们的博弈,如果说正气弱一些,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伤寒、中风不需要五六日,很快就能进入到少阳证小柴胡汤证,如果说身体体质比较强,伤寒可能这个五六日它到不了(传经),说不定六七日呢,它才能转变成小柴胡汤证呢,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它是这个邪气的盛衰与这个正气的强弱之间的博弈,它们博弈的时间决定了疾病的传经与否和转归,以及它的传变,所以它这个数字在这里的意义并不大,因为临床根据不同体质的人,那么它转换成或者说传经成少阳病的这个时间,是不能确定的,所以还不如说伤寒中风,寒热往来,把这个五六日去掉,可能会更符合临床实践一些,就跟101条一样了,就是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少阳证,就小柴胡方,就这么意思。
那么有的人说,哎呀张老师你仗着自己有一点文言文功底,在这里解释了几种解读方式,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呗。那么是不是我这样解读了之后,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呢?当然不是,我肯定是要有条文作支撑的。我们看第97条,97条它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你看97条有这么一段话,前面说了什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这不一样是小柴胡方证吗?但这个小柴胡汤证,他说,第一句话说得血弱气尽,说白了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不足说明什么?说明正虚啊,那么正虚,邪气进来之后,直接就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了,很快就出现了小柴胡汤证,哪里需要什么五六日啊,不需要,是不是?所以这个时间在这里是不是个概数啊?这个时间我们可以忽略的。张仲景说五六日也不一定指五六日。他说的这个概数就是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了寒热往来的这个少阳证都要用小柴胡汤。
所以他在96条的后面用了好几条来说明了,小柴胡汤证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条条框框的一个啊,那么死的。而是一个灵活的,所以我们学小柴胡一定要灵活。你不要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你一定要理解、感悟张仲景的深层次含义,不要被表面的几个字局限,那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
在这里呢,我们看一下清朝黄元御《伤寒悬解》,他是怎么悬解的啊?他说:伤寒五六日又中风邪,此在太阳,即风寒两感,桂麻各半汤证也,风寒在表,逼遏少阳经气,于是少阳病作。接下来呢,我就不想念啊,为什么呢?一代大师,一代伤寒宗师,他竟然把伤寒五六日中风翻译成伤寒五六日之后又中风邪,实在是背离了张仲景本意太远啦。作为一代宗师,伤寒泰斗黄元御能够这么解释这一段。实在令我张某人不敢苟同,唉,不知道他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他的解读为什么这么幼稚。当然,我没有批评他本人的意思,我是在想他是怎么么出名的。
而且呢,他注定能名垂青史,他的《伤寒悬解》也好,他的其他的一些书籍,特别是他晚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四圣心源》,在中医界的地位上是很高的,但是我每每总觉得黄元御此人,他的名和实有点不相符啊,好多《伤寒论》的解读错的是一塌糊涂,不知道是哪些人在崇拜他,搞不懂。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下黄元御《伤寒悬解》里面的这一条条文的解读,至于他在《四圣心源》里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在这里并没有对他这个人进行全盘否定,我只是在想,一代宗师,他竟然把伤寒五六日中风解读成伤寒,五六日又中风邪,这种解读我不能理解,仅此而已。
那么关于其他医家的一些解读,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地说啊,就说一下黄元御的明显错误,其他的医家有的人错的方式各种各样,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因为今天的任务我们还是很重的,因为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太重要了,我们接着往下看啊。
我们解读一下这条条文,意思就是说,伤寒或者中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寒热往来,这个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等,这些证是病邪已经入了少阳,那么这个时候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因为这个病在少阳,少阳属于半表半里,那么对于阳来说,表是指太阳,里是指阳明,而少阳呢,是半表半里,那么这是单纯的,对于阳来说。那对于阴和阳一起来说的话,那么太阳、阳明、少阳都属阳啊,太阴、少阴、厥阴都属阴,而少阳呢?它又在阴阳之间,所以呢,也可以称为半表半里,半阴半阳。
那么少阳为半表半里,那邪气在少阳呢,就会引起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盛则发热,邪盛则恶寒,那么正邪互有胜负,因此就会出现什么?寒热交替出现,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往来寒热了。
那么既然是少阳证,我们看一下足少阳脉的循行啊。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那么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就可以出现胸胁苦满。那么当少阳火内郁,影响脾胃,那么这个少阳又与厥阴肝相表里,因此它会影响肝脾的这个功能,那么影响肝脾之后,就会出现了情志的淡漠。神志淡漠,不欲饮食。
那么少阳之火郁犯胃呢?可以导致胃失和降而喜呕,火郁扰神则心烦。说白了啊,这个邪居少阳,枢机不利所出现的一系列啊,影响到其他脏腑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应该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用小柴胡汤。
因为这个少阳它是枢机之职,外临太阳,内接阳明,因此,它受邪常常有出入表里或进或退的变化,因为它退可以到太阳,进又可以入里。
而且这个少阳是胆和三焦,它的气是可以在胆和三焦之气之间互为沟通,因此这个病它也有在上与在下的差异,而且这个少阳能够与其他脏腑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或者是相生,或者相克啊,等等等等,在五行上,在表里上都有一些联系,因此这个少阳病的或然证就很多。
比方说这个邪郁胸胁,还未犯到胃腑的话则烦而不呕。邪热灼津则口渴。肝胆气郁,横逆犯脾则可以出现腹中痛。少阳经气被郁,经气不利,轻则胸胁苦满,重则气机壅滞,则胁下痞硬。少阳受邪,三焦不利,水道不调,水饮内停,饮邪上犯,则可出现心悸,心下悸。那么水饮下蓄则可以出现这个小便不利。寒饮射肺,肺寒气逆则可以出现咳嗽。里热不盛而兼表则不渴而身有微热。这一系列都属于小柴胡汤的或然证,都可以在小柴胡汤基础上根据病情来随证加减。
你比方说啊,他在这个加减法里说: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那么胸中烦而不呕是指邪热聚于胸膈,没有犯及到胃,所以他就去掉了人参、半夏加瓜蒌实来去胸中烦。
若渴呢?是木火内郁,津气受伤,因此他去掉了半夏加人参、瓜蒌根。他来用人参和瓜蒌根啊,瓜蒌根就天花粉来清热生津。那么这个人参呢?我之前在课中早就讲到了,张仲景时代的人参和我们现在的东北人参不同,它那个人参是具有养阴益气功效,能生津啊,具有一定生津功能,介于今天的人参和西洋参之间的。
那腹中痛呢?若腹中痛是邪气已经犯到了脾,是由于少阳邪气犯脾,因此他去掉了苦寒伤脾的黄芩,加芍药。加芍药呢,它可以和脾络而止腹痛。
那么若胁下痞硬,应是少阳经气壅滞,因此就去掉了大枣,这个具有壅满性质的大枣,加了牡蛎来软坚散结。
那心下悸。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液代谢异常,因此啊,要去掉苦寒的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
如果不渴,外有微热,是邪热不盛而兼有表证,因此要去掉了人参的壅堵,加了桂枝以解表。因此就会有“温覆微汗愈”这种原文,这条在加减法里面。
如果咳,是寒饮射肺,肺寒气逆,这个时候就要参考小青龙汤里的要加干姜和五味子来温敛肺气,这个人参、大枣甘壅不利于气之上逆,因为肺寒气逆嘛。那么生姜在这个地方又太过辛散,因为他这里只是寒饮射肺,并没有说他还有表证,所以这个生姜、大枣就不要,人参又太补,也不要。
这就是张仲景他在小柴胡汤里面的加减法,其实这个加减法说完了没有,没有说完,远远不够。你比方说,独孤九剑啊,破剑式,他只说了这个对各种破剑式的心法,举了一两个例子而已。而世界上的剑法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你一招破剑式能破天下所有剑招吗?当然不行,因此要灵活运用破剑式。就是他的心得体会,不在破剑式本身,而在破剑式以外的万变不离其宗,先发制人,这就是独孤九剑的宗旨。
而我们《伤寒论》和独孤九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这个小柴胡,他说了这么多家剑法,但是他仍然没有说完,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脏腑功能机理,它的虚实程度、强弱程度都不一样。所以,他的这一个或然证将会琳琅满目都不一样,张仲景呢,他是举不完的,这个例子是举不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他加减法的深层次含义,仍然不能够背离初衷。哪些初衷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字箴言,在这个加减法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即所谓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
另外在小柴胡汤里,他的煎煮法里面,它有一个什么?它有一个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再煎取三升是什么意思啊?是用了去渣再煎之法。去了渣再煎,这是干什么?这是取其气味醇和。去渣,再煎之后,它的和解之功就更加地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小柴胡汤为和解剂,八法里面和法的典型代表,方剂也是重要方剂,它的地位无可替代。
而且这个小柴胡汤里的柴胡是君药,如果说你把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的比例搞错了,那不好意思,那你开的不是小柴胡汤,就跟我昨天在答疑群里讲的一个病案一样,他想用小柴胡汤,结果他用了柴胡10克,黄芩10克,我就直接毫不客气地说了,这根本就不是小柴胡汤的组成。
那么我在临床当中用小柴胡汤,一般是柴胡25克,黄芩9克或者10克。他们一般是柴胡24克,黄芩9克,因为我们现在用的《伤寒论》剂量是一两按照3克计算,黄芩三两就9克,那么柴胡半斤用的是24克,但是为了方便算账,为了让这个抓药的不麻烦,再加上现在的药物大多栽培,所以我一般柴胡用25克,黄芩用10克。我这么用啊。所以柴胡、黄芩的比例,如果不是按照这个剂量的比例来,那么它就不具备柴胡汤证的功效。
如果柴胡用到二十几克,剂量这么大,它是来清热的。而黄芩和柴胡不一样,黄芩苦寒,味道重一些,而柴胡呢,它轻一些。
那么柴胡要解表的话,它的用量要大一些,因为它的味比较轻,他虽然有味苦能清热,但是柴胡味比较轻,它能够解表热,但是剂量尽量要大一些。如果剂量小一些的话,那就疏肝了,比如说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它的柴胡用10克到15克,他是疏肝解郁。那么这里的柴胡用的尽量大一些,他是来解热。那么柴胡剂量如果再小一些,小到3到6克的话,那么就是引经药。
你比方说柴胡用量比较轻,他用3到6克,他是起到的引经药,有时候是用来引肝经啊,有的时候是用来提升,比方说补中益气汤里的柴胡只有几克,很少,但是它和升麻在一起,可以配合把这个黄芪的气往上提,包括升陷汤,一些方剂里面都是用到了这么个性质,但是柴胡大剂量是来解热的啊。
所以柴胡大剂量用来解热配黄芩,黄芩它味道重一些,所以它不需要那么大剂量,它能清热除满,特别是能清郁热,这个郁是郁闷的郁,清郁热。因此一个清郁热,一个解表热,这两个药合在一起,柴胡配黄芩,能够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一个偏表,一个偏里,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比例就能解半表半里。所以这是柴胡配黄芩的深层次含义,一表一里合在一起,来治半表半里。
那么半夏和生姜呢?它能够调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呢?它是益气和中。那个人参、甘草,它不就是半个理中汤嘛,是吧,你也可以说它是半个四君子汤,它是来益脾胃之气的嘛,是吧?益气的,益气和中,扶正祛邪。而半夏、生姜,它不就是小半夏汤吗?它能降逆止呕嘛,是吧?
所以,你不要看小柴胡汤,它总共才七味药,其实际上它涵盖了几个小方呢?一个药对柴胡配黄芩,小半夏汤就是半夏加生姜,然后还有一个,还有半个理中汤,或者说半个四君子汤,就是人参、甘草啊,加大枣。那么这七味药在一起,寒热并用,升降协调,就可以疏利三焦,通上达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所以它被称为和解剂之代表方啊。
那么小柴胡汤作为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它的运用是相当的广,它除了能够治疗少阳病以外,他还能治疗三阳合病,以少阳病为主的,能够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而以少阳病为主的,也可以治疗热结尚浅的阳微结证,也可以治疗热入血,寒热如疟的疾病。那么厥阴病呢?正气来复,脏邪还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嘛,也可以用它,以及产后发热,也可以用小柴胡汤。
《金匮要略》里还用它来治疗黄疸、呕吐、妇人产后病以及妇人杂病,只要属于少阳枢机不利的,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来加减治疗。
那么现在临床对小柴胡的应用呢?相当广泛,它不仅可以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还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疾病。那么在临床当中,我们主要用小柴胡汤的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张仲景在101条所说的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根据这个原则来辨证处方。
那么关于小柴胡,它的临床应用实在太多,这个病案不胜枚举。比方说在2020年疫情期间呢,我就发现那次疫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时间每个人不等,但是大致在那一段时间集体发作,就是我发现成百上千的人,突然出现了口苦,寒热往来,就是这个和小柴胡汤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一样,我就只看这两个,看到了之后我就给他们下小柴胡汤,而且我教他们如何用小柴胡汤。我说你只要发现口苦、忽然热忽然冷,你赶紧用小柴胡汤。
你没有条件抓药的,你用小柴胡颗粒,当时我就发了这么一条信息和这么一篇文章,就救了不少人。不必悉具嘛!我直接说有口苦的患者,忽然热,忽然冷的,你们这些人赶紧去用小柴胡颗粒,很快就能好啊。你看,当你把知识学到一定程度,你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告诉老百姓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你一句话可能救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他们的性命就在于你一句话,因为你教给了他们,什么时候用小柴胡汤。
因为我亲自见证和参与了2020年庚子年的疫情,我活生生地见到了小柴胡汤证在新冠当中出现的时间段,见证了一个一个用小柴胡汤来抗疫的奇迹,而且是有的一天,有的两天,有的只吃了半服药呢,身体强壮的人就好了。因此我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把《伤寒论》普及,作为毕生之己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发扬这个《伤寒论》。因为之前在没有碰到疫情呢,我还没有这么重视它。碰到疫情之后,我对《伤寒论》的重视,可以说是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这个《伤寒论》我要一直讲下去。
所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把《伤寒论》讲得让老百姓都能听明白,让大家都受益,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救不了几十亿的人。但是,通过我的讲课,如果大家听到了你能够自救的话,那么善莫大焉,我讲课的目的就完成了,我的人生使命也就到这里可以终结了。如果我真的做到了,死而无憾,因为当时抗疫的时候,我就已经写过了这一个遗书和请战书,生死有命啊,即使是在抗疫当中不幸去世,那我也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即便不能名垂青史,那么自己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那么一点微弱的贡献,也足以让我的后世作为学习当中的一点借鉴。或者,当一个小小的楷模吧,这样,我此生足矣。
这是疫情当中小柴胡方使用,至于小柴胡方治疗不明原因性发热,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肝癌呀,那就太多了。你比方说啊,他在加减法里说: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就因为这段话,只要出现口苦的,不管你有没有寒热往来,只要有口苦,而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肝癌的,我统统小柴胡汤来加牡蛎,当然这个牡蛎四两还不够啊,在我的这个临床当中,喜欢治疗肝硬化、肝癌,有口苦的就用小柴胡汤来加减,加牡蛎,加山慈菇、加浙贝母,这些软坚散结的药,如果热象比较明显,还要加夏枯草、猫爪草之类的。
当然,这是在我的肿瘤学的书里会有介绍,我只是告诉大家我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硬化、肝癌,但凡见到少阳证,那我一定会用它。而且张仲景喜欢用牡蛎来治疗胁部的痞块,所以牡蛎和鳖甲、山慈菇是我治疗肝癌,肝硬化常用的药,肝硬化、肝癌常用的。你看这不是小柴胡汤在临床当中的发散化应用吗?张仲景也没有说它治疗肝硬化、肝癌,他说只说胁下痞硬,我们就知道他提示可以治疗肝上的肿瘤,包括肝血管瘤,肝囊肿啊,肝硬化,肝癌等等等等,只要见到柴胡证,不必悉具,用它加减。
好,在这里呢,我举一个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个病案,是在去年还是前年,总之发生的就这几年啊,有一个患者是位女性,她应该是在50岁左右吧,这个年纪她也通过疫情才了解到我的,她得了一种怪病,什么样的病呢?她这个病位你说是腰吧,它不是腰,你说是肚子吧,这不是肚子,它就是在腰和肚子中间的那个地方,两边对称性的疼痛,我怎么说呢?就是在半表半里之间,不前不后之间。
因为我们腹部属阴,那背部属阳嘛。那么她疼痛的部位既不在背部的阳面,又不在腹部的阴面,而是在阴阳之间,而且两边对称,疼了很长时间,去西医院做检查,拍这个片子,做那个检查都没问题。那么西医做检查没问题啊,他就没有办法治疗。于是乎呢,她就只能拿点膏药贴一贴,但是仍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是疼啊。就是在你这个手自然垂下啊,在这个与手臂相接触的皮肤的部分,当然她也不是皮肤痛啊,它就是在不前不后。
那么这种疼痛呢,我是第一次接诊这样的疼痛,用针灸也没有效果,因为她这个痛用了很多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找中医治呢,也没有办法,吃了也没效。我就思考啊,我说这个病除了她的病位以外,我就想她的病位在半表半里,但是它不属于胁下啊,它在腰部,但是它又不是腰,它也不是腹,它就在腰和腹交界,赤白肉交界那个地方疼,两边对称,我就在想,这个怎么办呢?
那么我就想到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他说不必悉具啊,但见一证便是啊,但是她又没有口苦咽干,又没有寒热往来,啥也没有啊。关键问题是,她一证都没有,不是不必悉具的问题啊,是没有小柴胡汤证,一个也没有。仅仅是她疼痛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半前半后的中间。我想,反正你这个地方是半表半里嘛,不前不后嘛,既不属阴又不属阳,那就属少阳喽,半表半里喽,小柴胡汤,于是我就用了小柴胡汤。
那么我在用小柴胡汤下方的时候呢,我在想,她这个痛了很久啊,小柴胡汤的原方应该治不了,痛了很久的这种疾病,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它是可以治腹中痛的,但她不是腹痛啊,她痛的地方更像是在肌肉一样啊,半表半里之间。我当时在想,只要大方向对了就可以了。于是我想到了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想到了风清扬,想到了小柴胡汤,我就给她用了小柴胡汤。再加上久病入络,我就跟她加了一点入络的药啊,蝎子、蜈蚣啊,久病必虚嘛,再加更加了一点益气的药,当然小柴胡里本身就有补气的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药方开下去,她吃完之后就起效。
她说果然名不虚传呐,想当初,张医生在武汉用中医来抗疫名震华夏,大家都以为张医生当时是神棍,都以为他用中医来抗疫是吹牛的,但是今天这个病案呢,就说明张医生可能将中医已经学到一定程度了。我说哪里哪里。我说我其他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灵活运用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这个学习中医的法子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嘛。我说你这个就半表半里,我说,不管你听不听得懂,反正你就是不阴不阳,就半表半里。也就说这么一个病以小柴胡汤打底加减,就加了点通络和益气的药,奇效!
这个病呢,对我的刺激很大。什么刺激呢?就是我觉得张仲景的东西呀,太博大精深了,他从来就没有告诉,他没有告诉你能治这种病呢,因为这种病很有可能张仲景本人也不一定见过呀,但是他医理已经告诉你啦,他甚至小柴胡汤证的一个证都没有。唯独我把它定位定性为半表半里之后就能用小柴胡汤了,你找谁去说理去呀!你只能够找风清扬去研究独孤九剑破剑式了,为什么呢?因为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此之谓学武之最高境界。
学医一样是这样,所以有时候要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候要以万变应不变。那么如何取舍,怎么样去运用呢?那就要学习独孤九剑了,一切都在你对条文的理解的是否深刻,是否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能够随时变化,让他变成你的破剑式。无论哪种剑法,料敌于先,先发制人,以万变应不变,这样才能做到在临床当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疾病,要心中有数。你表面上对病人要谦虚,说这个我可以给你治,可以给你治,但是你在内心一定要坚决地相信你自己,相信张仲景,相信中医,相信你所学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把这个病解决,可能是你的思路不正确。不一定是中医治不好,是证明你该学习了,该提高了,该听课了。
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那么关于小柴胡汤的第一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后面条文当中还有很多关于小柴胡汤的地方,我也将会对小柴胡汤的各种的病案啊,以及我的心得体会慢慢地讲给大家听。
为什么呢?因为一次性讲不完呐,小柴胡汤这个方子。这个方子甚至可以写一本书啊,所以我的介绍呢,也只能是独孤九剑的介绍方法,告诉你心法,然后你自己去体会,慢慢地去理解,去拔高啊。
也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一起传承发扬中医药,为普及《伤寒论》,普及中医,在老百姓当中,能够利民,利国,利民族,利华夏,利我炎黄子孙啊,来付出我们的那么一点光和热。
如果大家认为我讲的还可以。我的发心又能得到支持,请大家动一动手指,转发一下张胜兵品《伤寒》。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那么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2024-11-17 · 浏览 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