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泌尿系感染有关的几个定义
细菌尿:尿液中有细菌出现即称为细菌尿。细菌尿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是无症状(无症状菌尿)的。细菌尿的定义本身包括了尿道、尿道口、尿路导管等部位的细菌定植,也包括了污染,临床根据标本采集方式不同而应用不同的“有意义的细菌尿”计数来表示尿路感染。

脓尿 :尿中存在白细胞,通常表示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人侵的炎症应答。脓尿可以发生于尿路感染,也可发生于尿路非感染性疾病(尿路结石、留置的尿路导管等)引发的尿路炎症反应。

【细菌尿和脓尿的关系:细菌尿和脓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临床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代表着患者不同的临床状况。细菌尿不伴有脓尿通常意味着细菌定植,脓尿不伴有细菌尿可能为尿路结石、肿瘤、尿路导管刺激等。两者同时存在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症状及临床实际需求以决定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患者尿液标本中能够检测到一定数量细菌,但没有任何尿路感染症状。由于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且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故除妊娠期女性和需要进行泌尿道手术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进行筛查和治疗外,其他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急性的、偶发或复发的下尿路感染(非复杂性膀胱炎)和(或)上尿路感染(非复杂性肾盂肾炎),不伴有泌尿系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及其他合并症。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
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是指尿路感染同时伴有增加获得感染或治疗失败风险的合并因素,例如,泌尿生殖道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或其他潜在疾病。诊断复杂性尿路感染有两条标准:尿培养阳性,以及至少一条所列的合并因素:尿路存在医源性异物,例如留置导尿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残余尿>100ml;任何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尿路疾病,如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结石或肿瘤;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其他功能异常;尿流改道或其他解剖性异常(尿路阴道瘘、尿路肠瘘等);化疗或放疗损伤尿路上皮;围手术期和术后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糖尿病、免疫缺陷;多重耐药菌感染。由于复杂性尿路感染常合并泌尿生殖道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或其他潜在疾病,导致临床治疗困难,更易进展为全身性、重症性感染。而长期反复抗菌药物的应用,或可导致尿路感染病原体分布发生改变,并诱导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使临床医师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出现困难。

反复发作尿路感染(rUTI):是指在1年内发作至少3次以上,或6个月内至少两次以上的经过尿液细菌培养证实存在的尿路感染,彼此之间至少有2周的无症状间隔期。不包括复杂性尿路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即由结构或解剖学变化引起的感染,如神经源性改变、反复使用导管、妊娠或免疫低下状态(38.839。本rUTI指南主要指发生在女性的非复杂性发作性膀胱炎,经细菌培养证实存在急性细菌性膀胱炎及出现相应的尿路症状。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患者处于膀胱置管状态,或者导尿管拔除后未超过48小时发生的尿路感染。这种类型的尿路感染从分类上隶属于复杂性尿路感染。尿管从体外进入膀胱,改变了人体自然排尿的生理过程,弱化了下尿路的防御机制。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还与导管的材质、置管的时间长短及导管相关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念珠菌尿路感染: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医院内真菌尿路感染病原体,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131-100。白念珠菌占30%~69.8%,其次是光滑念珠菌(20%~30%)和热带念珠菌(10%~20%)。

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通过血循环途径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诊断依据是血细菌培养阳性。也适用于病毒血症、真菌血症和寄生虫血症等。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以及皮疹、关节肿痛、肝脾肿大和精神、神志改变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称之为重型败血症。病情进一步加重后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指任何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SIRS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SIRS诊断即可成立:体温>38℃或<36℃,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27kPa(32mmHg),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10%。SIRS是机体严重炎症反应所共有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应与某些异常因素如白血病或化疗后导致的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相区别。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脓毒血症是机体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免疫反应,进展到后期可发展为脓毒血症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脓毒血症病情重、进展快,早期的发现、诊断对后期的及时治疗尤为重要。sepsis 3.0版:是宿主(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epsis 3.0版定义强调的是,脓毒症是由病原体和宿主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综合征。例如性别、年龄、种族、其他遗传因素、并发症及环境等,强调感染引发的非稳态宿主反应的重要性和及时识别脓毒症的必要性。因sepsis3.0版定义已涵盖严重脓毒症,2016年国际共识已无严重脓毒症的定义。器官功能损害严重性使用序贯功能障碍评估(SOFA)评分表。重点:病原体因素+宿主因素→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非稳态宿主反应)→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OFA评分)。

疑似脓毒症的筛查:非ICU场所,如急诊、普通病房等。推荐快速SOFA评分方法(qSOFA),评估疑似感染患者有无sepsis的可能,尽快提醒医务人员对可疑患者及时干预。qSOFA由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呼吸频率≥22次/min三项指标组成,符合3项指标中的2项即为可疑sepsis。
重点:qSOFA评分:意识状态,血压≤100mmHg,呼吸≥22次/min
脓毒症诊断标准(sepsis 3.0版):sepsis=感染+SOFA评分≥2,即在明确感染的基础上伴有SOFA评分较基线上升≥2分,诊断为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是脓毒症的一个亚型,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异常,比脓毒症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遭受急性损害(感染或非感染)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即急性损伤患者多个器官功能改变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
重点:遭受急性损害(感染或非感染)24小时后→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或障碍
infection、SIRS、sepsis、septic shock及MODS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均可导致SIRS,脓毒症与普通感染的区别是前者在具有确切感染过程中存在失调的宿主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引起器官功能障碍,提示其病理生理机制远较感染及其伴随的炎症反应更为复杂。明确为脓毒症时应积极液体复苏,无法纠正的顽固性低血压和/或低灌注状态的sepsis称被为septic shock,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如胰腺炎等)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发生障碍时称MODS。

本文不构成任何建议✌️
如果侵权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2024-11-16 · 浏览 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