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转化(Electroporation):感受态细胞制备原理及实操


1背景知识介绍
1.1 电转和化转的异同
电转:是一种高效且非常普遍的转染/转化方法(用于难转材料)。在电转过程中,电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临时微孔,以便核酸等物质通过。这种通用方法可用于所有的细胞类型,适合 DNA、RNA、mRNA、RNP 或蛋白质的转染 [1]。化转:化学转化是通过骤冷骤热的方法使细胞诱导为原生质体(非常好的瞬时表达系统),再进行DNA转入的 [2-3]。

(图1 电转与化转的操作示意图 [5])
1.2 电转化原理
电转染过程相当简单,将宿主细胞和选定的分子加入导电溶液中制成悬浮液,在混合物周围形成闭合电路。向细胞悬液释放电脉冲(优化电压,仅持续几微秒至 1 毫秒)。这会破坏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并在细胞膜上形成临时微孔。同时,细胞膜上的电势升高,驱使带电荷的分子(如 DNA)以类似于电泳的方式经临时微孔穿过细胞膜 [4]。

(图2 电转实现核酸等物质进入细胞示意图)
1.3 电转的关键因素
电转相较于化转尽管能够克服化转的缺点,但也需要控制好一下条件,方能为确保转染成功:1)电压、2)电阻、3)电容、4)缓冲液、5)电击次数、6)细胞(包括感受态细胞)状态、7)细胞(包括感受态细胞)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条件都会对电转造成影响。
1.4 电转的优缺点
电转优点:操作相对简单、对转化/染难度较大的细胞类型效果良好、结果可重现、无载体要求、对细胞类型的依赖性小、快速转化/染大量细胞;
电转缺点:需要专业设备、条件参数需要多次优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细胞死亡。
2 电转感受态细胞准备工作
2.1 试剂耗材准备
提前准备及高压材料:SOB培养基(配方详见表1)、SOC培养基(只需要在SOB中培养基加入葡萄糖(终浓度20 mM)即可)、10%甘油(甘油/水=V/V)、ddH2O、锥形瓶、EP管、LB固体培养板、1 M 葡萄糖(18 g葡萄+100mL去离子水,需要使用0.22 μm滤器过滤)
表1 SOB培养基成分表(1L)[6-7]

2.2 菌种接种
将菌种从-80℃取出,在冰面上溶解,然后再37℃摇床上复苏30-45 min,使用细菌接种环沾取少量菌液以划线的形式将其置于LB细菌培养板中,如果没有细菌接种环,可以用涂布棒沾取少量菌液涂布置LB细菌培养板中。将LB培养板转移至37℃恒温恒湿细菌培养箱中,首先正置15-30min,然后倒置培养过夜(12-16 h)。
2.3 扩大培养
将获得的单克隆菌落转移至含有0.5 ml SOB液体培养的1.5 ml EP管中,培养4-6h,然后按照1:1000的比例进行扩大培养。扩大培养同样在37℃恒温恒湿细菌培养箱中,培养12-16h(没经验的情况下,建议在控制在10h以内)。

(图3 菌种单克隆扩培)
3 电转感受态制备
3.1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步骤
(1)评估菌种的OD值:按照1:1000比例接种培养的菌种,在培养10h后,可调节培养箱参数:330 rpm,37℃进行培养。每小时测量一次OD600,当OD超过0.5时,每15-20分钟测量一次(一般2h即可);
(2)停止培养:当OD600达到0.72-0.76时,立即将细胞放在冰上。将培养物骤冷20-30 min,偶尔搅拌以确保均匀冷却,此时将离心瓶放在冰上(备注:此阶段以后,菌都应该处于冰冷环境中);
(3)离心收集细菌沉淀:在4°C下3000g(或~4000 rpm)离心15分钟,弃上清,获得细菌沉淀;
(4)ddH2O重悬细菌沉淀:用预冷的ddH2O(纯净双蒸水,高压蒸汽灭菌)轻轻地重悬菌体,先加入少量水重悬菌体,然后把水加满,4℃ 3000g(或~4000 rpm)离心15分钟,弃上清。
(5)甘油重悬细菌沉淀:使用100mL 10%的甘油充分、轻柔地重悬细菌沉淀,然后执行4℃ 3000g(或~4000 rpm)离心15分钟,弃上清(重复一次,最后一次可以将离心瓶或离心管倒扣,将内部液体全部遗弃)。
(6)制备感受态细胞冻存样本:使用100 mL 10%甘油,轻柔并充分重悬感受态细胞(用于电转)沉淀;
(7)分装与冻存:按照100 μL/1.5 mL EP管进行分装,分装完成后立即转移至液氮中,最后完成分装工作后,将所制备的感受态细胞冻存于-80℃。
(重要提示:1)严格无菌操作;2)终止培养后的所有操作均需要冰冷环境)

(图4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冻存示意图)
3.2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注意事项
(1)菌种活化后生长状态较好,因为电转会造成细胞死亡;
(2)培养器材务必保证洁净和高温灭菌;
(3)培养时间一定要控制好,细菌最好处于对数期/指数期阶段,无经验的情况下,务必在10h时开始评估OD值,一般情况12-16h可达要求;
(4)250 mM KCl和2M MgCl2 单独配制和高压,且MgCl2在使用前加入;
(5)完成细菌培养后,所有操作需要冰冷环境,因此在实验前一定备足冰;
(6)细菌完成培养后的所有以前均需要提前预冷(不低于15 min);
(6)整个过程尽量不要用枪吹打,可震荡混匀。
4 电转化操作
经过验证,合格的感受态细胞即可用于后续基因克隆过程中的转化实验,质粒转化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4.1 电转化操作步骤
(1)感受态细胞解冻:从-80℃中取出感受态细胞,然后置于冰面上解冻;
(2)电击杯冰上预冷:提前将电击杯置于冰面上冷却(不低于30 min);
电击杯冰上预冷 ,冻存的感受态细胞取出冰上融解
(3)感受态与核酸等混合:将100 uL感受态细胞,加入10 uL纯化产物(如果有条件可购买电击缓冲液,没有也行),冰上放置60s-90s;
(3)电击准备:将感受态和连接产物的混合液加入预冷的电击杯,保持电击杯外部干燥,防止电火花产生;
(4)电击操作:一般设置1.8 kV- 3kV,200 Ω,25 uF(BioRad 电转化仪,0.2电转化杯),电击时间应该在2-5 ms之间(数值越大,说明感受态细胞膜穿孔越强,但对感受态的损伤也越大,务必控制靠时间);
(5)SOC培养基恢复:完成点击后,加入0.5 -1 mL 37℃预热的SOC培养基(无抗生素)将混合液洗出,此步有热激的作用;
(6)复苏:将上述菌液转移至37℃,220-250 rpm震荡培养45 min- 60 min,使其菌充分表达抗性;
(7)涂板:根据质粒的大小或转化难易程度,可以将复苏的菌液离心收集沉淀使用50-80μL LA培养基重悬涂布至含有特定抗性的LB板中(一般来说大质粒、难转化质粒需要离心收集沉淀,反之则不用);

(图5 电转化操作流程示意图)
4.2 电转化注意事项
(1)保持低温:有助于电击造成的温度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能够抑制细菌的增殖;
(2)连接液纯化:连接液尽可能纯化,去除离子,ddH2O溶;或者加入0.3-0.5uL未纯化的连接液,切勿过多以免电火花,我曾试过0.3 uL和0.6 uL连接液的加入细胞做对比,转化效率相当。
(3)电击参数务必设置好:应为仪器的不同,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电击参数,因此在使用前认真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一般来说,原核生物受体细胞电击以15kv/cm 场强为最佳,电击电压根据电击杯厚度选择;
(4)电击杯清洗:在完成电击后,电击杯需要充分洗净,可用针头(1 mL注射器)蒸馏水反复冲洗杯底,再用70%乙醇浸泡,4℃存放,使用前烘干即可;或者烘干后,-20度冰箱存放。
(5)复苏时间控制好:37℃复苏培养时间切勿过长,因为此时的SOC培养基不含有抗生素,如果时间过长会有滋生其它杂菌,导致实验成功概率降低。
参考:
1. https://www.thermofisher.cn/cn/zh/home/references/gibco-cell-culture-basics/transfection-basics/methods/electroporation.html#:~:text=%E4%B8%8E%E5%85%B6%E4%BB%96%E8%BD%AC%E6%9F%93%E6%96%B9%E6%B3%95%E7%9B%B8%E6%AF%94%EF%BC%8C%E7%94%B5%E8%BD%AC%E6%9F%93%E5%85%B7%E6%9C%89%E8%AF%B8%E5%A4%9A%E4%BC%98%E5%8A%BF%EF%BC%8C%E5%85%B6%E4%B8%AD%E4%B8%BB%E8%A6%81%E4%BC%98%E5%8A%BF%E5%8C%85%E6%8B%AC%EF%BC%9A%E9%80%82%E7%94%A8%E4%BA%8E%E6%89%80%E6%9C%89%E7%BB%86%E8%83%9E%E7%B1%BB%E5%9E%8B%E7%9A%84%20%E7%9E%AC%E6%97%B6 ,%E5%92%8C%20%E7%A8%B3%E5%AE%9A%E8%BD%AC%E6%9F%93%EF%BC%9B%E5%9C%A8%E7%A1%AE%E5%AE%9A%E6%9C%80%E4%BD%B3%E7%94%B5%E8%BD%AC%E6%9F%93%E6%9D%A1%E4%BB%B6%E7%9A%84%E6%83%85%E5%86%B5%E4%B8%8B%EF%BC%8C%E8%83%BD%E5%A4%9F%E5%9C%A8%E7%9F%AD%E6%97%B6%E9%97%B4%E5%86%85%E8%BD%AC%E6%9F%93%E5%A4%A7%E9%87%8F%E7%BB%86%E8%83%9E%E3%80%82%20%E7%94%B5%E8%BD%AC%E6%9F%93%E7%9A%84%E4%B8%BB%E8%A6%81%E7%BC%BA%E7%82%B9%E5%9C%A8%E4%BA%8E%E9%AB%98%E7%94%B5%E5%8E%8B%E8%84%89%E5%86%B2%E5%8F%AF%E5%BC%95%E8%B5%B7%E5%A4%A7%E9%87%8F%E7%BB%86%E8%83%9E%E6%AD%BB%E4%BA%A1%EF%BC%8C%E4%BB%85%E9%83%A8%E5%88%86%E7%BB%86%E8%83%9E%E8%86%9C%E5%8F%AF%E4%BB%A5%E6%88%90%E5%8A%9F%E4%BF%AE%E5%A4%8D%EF%BC%8C%E5%9B%A0%E6%AD%A4%E7%9B%B8%E6%AF%94%E5%8C%96%E5%AD%A6%E8%BD%AC%E6%9F%93%E6%96%B9%E6%B3%95%EF%BC%8C%E7%94%B5%E8%BD%AC%E6%9F%93%E9%9C%80%E8%A6%81%E4%BD%BF%E7%94%A8%E6%9B%B4%E5%A4%9A%E6%95%B0%E9%87%8F%E7%9A%84%E7%BB%86%E8%83%9E%E3%80%82
2. https://www.zhihu.com/topic/20613716/intro
4. Shigekawa K, Dower WJ. Electroporation of eukaryotes and prokaryotes: a general approach to the introduction of macromolecules into cells. Biotechniques. 1988 Sep;6(8):742-51. PMID: 3273636.
最后编辑于 2024-11-07 · 浏览 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