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善“伪装”,当心这种肠道“潜伏者”升级成肿瘤!

近日,连先生在体检中就发现了肠道粘膜“无蒂锯齿状病变”。内镜检查中,内镜室主任医师发现连先生直肠近肛门口的位置有一处约4cm长度的黏膜扁平隆起,经过仔细辨别,怀疑发生病变,在医生的建议下,连先生住院进一步治疗。
詹医师对病变进行评估后,在连先生既往痔疮手术疤痕附近,通过ESD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了该病变,病灶标本长度超过5cm。得益于肠镜下ESD微创治疗的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连先生很快康复出院。


内镜下的病灶及完整切除的标本
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连先生的这个扁平肿物为“无蒂锯齿状病变”,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干预,大约有3%-15%的无蒂锯齿状病变将发生癌变。

术后病理结果

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与周边正常肠黏膜没有明显的高低差,且表面覆黏液,在内镜下难以被发现且大多数SSL无症状,极少出现便血,极易漏诊,因此,SSL是结肠间期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镜检查是筛查SSL的最佳手段。因为SSL的“隐匿性”,内镜医生也需要下足功夫:良好的肠道准备、充分的退镜时间、应用色素内镜、医生对病变的内镜下表现的理解,可以提高SSL的检出率。
SSL的临床处理与普通息肉相似,推荐内镜下完整切除,但像连先生这种较大病灶,需要通过难度技术更高的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才能进行完整切除。
什么是ESD?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消化道病灶(包括食管及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有什么优点?
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可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小壮兵爱学习
最后编辑于 2024-11-06 · 浏览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