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丸缓释包衣放大后溶出行为(趋势)改变
又是微丸呢
一个微丸项目,BCS 1类,规格较大
流化床上药-隔离层包衣-缓释包衣工艺
隔离层为HPMC;缓释层为EC,致孔剂为聚维酮K30(用量10%以上属于较大水平),TEC,少量滑石粉
中试生产三步收率/物料平衡均在98%/99%以上
但生产规模的样品溶出行为发生了改变。
相比小试样品,呈现前面时间点溶出变大,溶出后期(终点)变小的现象
按道理溶出行为主要与原料药固有溶解度(如粒径、晶型,但显然不适用于本品工艺)和处方因素(如崩解剂、增溶剂、致孔剂、缓释材料种类等)密切关联。
但与同原理的工艺放大关系一般比较少见,特别是EC类包衣基本都是因设备批量差异造成的物料利用率发生变化,包衣增重改变,但溶出行为整体只是偏快偏慢的平移。
请教各位大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或者有头绪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溶出行为(趋势)的变化呢?
最后编辑于 2024-11-04 · 浏览 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