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流域法再治隔离肺,打破隔离肺只能肺叶切除的“魔咒”

发布于 2024-11-01 · 浏览 1795 · IP 上海上海
icon良医云哥、丁香医小白 已点赞

近日,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因患有肺隔离症在院院接受了流域法右下肺楔形切除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再一次打破了以往肺隔离症只能进行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术的传统观念。此次手术不仅完整切除了患者的右下肺隔离肺组织,而且术后恢复迅速,患者仅15小时便拔除引流管,三天后出院,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肺隔离症治疗领域再次取得了重要进展。

患者刘女士,既往体检查出右下肺有一团高密度影,起初以为是炎症,便没放在心上,心想只需吃几天消炎药就好了。后来复查发现这团“影子”持续存在且范围更大了,外院的CT提示是肿瘤?还是感染?刘女士这下可没了主意。辗转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次CT都没有确诊,当地医院建议直接做肺叶切除,保证“根除祸患”。然而患者一直非常苦恼,她并不想将自己整个右下肺全部切除,想寻找一种既能保留健康的肺组织,又能够根治不再反复发作的办法。直到她来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外科找到了钟文昭主任,钟主任仔细查看了患者以往的CT,发现右下肺密度影其实有一支从左侧胸主动脉发出的血管提供血液支持,这根本不是肿瘤或者炎症,这是隔离肺!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由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的部分肺组织形成囊性肿块。这部分肺组织可与支气管相通,造成反复发作的局限性感染;不相通时则不会出现任何呼吸道症状。此病多见于青少年,年龄在10至40岁,女性多于男性。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肺隔离症可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两种。叶内型肺隔离症的患者常常因反复肺部感染而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甚至咯血等症状,而叶外型肺隔离症则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中偶然发现。

此次就诊刘女士,右下肺部的隔离肺组织长期引发反复肺部感染,虽然没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炎症刺激导致右下肺部分组织坏死,形成脓腔,失去了功能。因此,我们根据刘女士的术前增强CT影像学资料进行了肺部血管和组织的三维立体重建,根据重建可以发现刘女士是右下肺叶内型肺隔离征,且隔离肺的供血动脉来自左侧的胸主动脉,跨越纵隔胸膜进入到另一侧的肺组织。

img

传统的隔离肺治疗方法是进行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但这种方法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且对患者肺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寻求更为精准、微创的治疗手段,钟文昭教授经过详细讨论和评估,决定采用流域法右下肺隔离肺精准切除术。

流域法右下肺隔离肺精准切除术是一种相对简单且可靠的手术方式,不需要解剖血管和支气管,只需将隔离肺动脉离断,通过荧光显影便可定位隔离肺的位置及范围大小,并且术前根据三维重建的结果便可对隔离肺组织进行模拟染色,可以在术前就知道术中需要切除肺组织的范围及大小。这样就可以减少创伤,在完全精准切除患者隔离肺组织后,还可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肺功能,并且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img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当晚便可下床活动,仅15小时便可拔除引流管,远低于常规手术后的引流管拔除时间。这一快速恢复得益于流域法切除术的微创特点以及肺外科专家团队的精湛技艺。术后,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肺部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次右下隔离肺楔形切除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标志着我院在肺隔离症治疗领域取得了更加重要进展,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肺外科 梁庆)

肺隔离症 (33)
纠错

最后编辑于 2024-11-01 · 浏览 1795

回复2 12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