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性、发热5天,看图识病
查看病例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男、58岁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及既往史】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摄氏度,伴寒战、头昏、头痛,腰背部酸痛不适、全身乏力,无咳嗽、咳痰,无打喷嚏、流鼻涕,无咽痛,无尿频、尿急,纳食、夜休欠佳;
【检查】:








【临床诊断】: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
【治疗经过及结果】:
多西环素 0.1g 2次/日(间隔12小时)
总结与讨论
临床表现:1.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多伴有畏寒、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失眠等。病程第 2 周时病情常加重,可出现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颈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可表现为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心音减弱等心肌炎症状;还可出现咳嗽、胸痛等肺炎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广泛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危重病例出现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心、肝、肾及循环衰竭,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焦痂与溃疡
焦痂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3~15 mm,焦黑色,边缘稍隆起,周围有红晕,不痛不痒,无渗液。焦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现淡红色肉芽创面。焦痂偶可不典型,缺少典型黑色外壳。
三、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焦痂附近,常明显肿大并伴疼痛和压痛,游离且无黏连,可移动。发热前即可出现,多见于病程第 2 周后,主要在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多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也有鸽蛋大小者,有的甚至于隆起皮肤表面。
四、皮疹
皮疹,可见于病程第 2~8 d,一般为 4~6 d,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或迟至第 14 d 出疹,发生率 35.3%~100%不等。约一半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暗红色充血性非瘙痒性斑疹或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 2~5 mm,多散布于躯干部,通常始于腹部,随后向四肢扩散,通常可累及面部。皮疹多经 3~7d 后逐渐消退,不脱屑,有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病程第 7~10d 可在口腔软、硬腭及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五、 肝脾肿大
肝肿大占 10%~30%,脾肿大占 30%~50%,质软,表面平滑,无触压痛。肝脏是恙虫病最常见受损器官,肝功能受损发生率高达 74.2%,儿童发生率较成人高,为 77%~96.7%。
六、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脑炎或脑膜炎、中耳炎、腮腺炎、血栓性静脉炎、肝肾功能损害、心肌炎、心功能不全、DIC、感染性休克等,孕妇可发生流产。死亡病例多发生于病程的第 3 周前后。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目前推荐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利福平。轻症患者口服抗菌药治疗即可有效,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肠外途径给药。恙虫病东方体对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天然耐药性。
最后编辑于 2024-11-05 · 浏览 4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