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T 2024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IDSA 2024 年抗菌药物耐药性G-菌诊疗指南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报道,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
药物灭活酶的产生:细菌可以产生多种水解酶和钝化酶,这些酶能够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疗效。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钝化酶和β内酰胺酶,它们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或阻止药物进入细菌细胞,从而导致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可以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来减少抗生素对其细胞壁的破坏。这种改变使得细菌能够抵抗某些抗生素的作用。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细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药物的内外交流。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形成生物被膜(biofilm)来阻碍抗菌药物的渗透,从而保护细菌免受药物的伤害。
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细菌可以通过其主动转运系统来排除进入细胞的抗菌药物,这种机制可以导致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为了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全球范围内正在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加快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等。此外,公众教育和提高公众对耐药性问题的认识也是减少耐药性传播的重要方面。
最后编辑于 2024-10-24 · 浏览 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