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经常遇到深静脉血栓,关于深静脉血栓常识,推荐看这篇帖子


一、关于血栓概念:静脉血栓刚形成时为白血栓,组成血栓头,其继发衍生的体部及尾部则主要为红血栓。
①红色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因血流缓慢或停滞,导致红细胞堆积,凝血系统激活产生纤维蛋白网络红细胞而形成的。俗称“红血栓”
②白色血栓:与动脉血栓形成的机理完全不同:动脉血栓是血小板聚集形成的。俗称“白血栓”。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①强危险因素:骨折(髋部或大腿)、髋、膝关节置换术、普外科大手术、大创伤脊髓损伤。②中等危险因素:膝关节镜手术、中心静脉导管、化疗、充血性心衰或呼吸衰竭、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卒中后遗肢体不便、产妇、既往DVT病史、易栓症。③弱危险因素:卧床>3天、长时间坐姿(火车或飞机)、高龄、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术等)、肥胖、孕妇、静脉曲张。
三、血栓形成后的发展
①静脉血栓:因红细胞的不断堆积,纤维蛋白的不断网络,血栓会不断地向两端延伸,主要是由远端向近端延伸,有的会由小腿肌间静脉一直延伸至髂静脉。
②动脉血栓:只会在局部形成血栓团块,在局部造成狭窄或堵塞。
四、血栓形成时会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1、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①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②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其原因是组织肿胀压迫动脉致组织缺血。
2、DVT的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 d; 慢性期:发病>30d,静脉血栓的病理变化历程才是临床分期的依据,也是很有用的。
五、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①尽早消除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让病人尽早活动(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并按摩小腿,促进静脉血回流,只要病情允许就要下床活动)。
②在有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时,可以适当多输注晶体液,以“稀释”血液,降低凝血因子的浓度。
③充分利用足底加压泵、梯度压力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以有效地“模拟”小腿后肌群的肌肉泵的功能。
④在有危险因素持续存在,D-二聚体增高时,要及时给予抗凝治疗,不要等到血栓形成后再进行治疗。强烈建议应用依诺肝素,而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因为依诺肝素的效果要远好于低分子肝素钙。
⑤病人卧床时,上腿肌肉松驰,静脉血液回流的动力会明显减小甚至会消失,静脉血流会缓慢或停滞,如果该过程不被终止或干预,必然会形成静脉血栓。
六、物理预防方法(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必将删除)

梯度压力弹力袜(GCS)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

足底加压泵( VFP)
七、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建议: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不需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等。必须要明确的是:抗凝治疗不能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也不能使血栓减小,只是防止血栓继续延长。抗凝药物主要有肝素类(主要为低分子肝素类)、华法林、利伐沙班。
①指南中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用于抗凝治疗;②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预防血栓的治疗;③在与华法林的联合应用中,低分子肝素仅用于华法林的“桥接”治疗;④只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1、利伐沙班为凝血因子Xa抑制剂。当存在华法林应用于禁忌时,可应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不需凝血功能监测,依从性好。
2、华法林可与利伐沙班交替应用:应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出现禁忌时可改用利伐沙班,应用利伐沙班过程中可改用华法林(仍需与肝素类“桥接”治疗)。
3、新型抗凝药物: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凝血因子Xa抑制剂,达比加群——凝血因子IIa抑制剂,均不需凝血功能监测。
4、抗凝效果评价 INR稳定在2.0~3.0(我国推荐2.0~2.5),凝血功能检查中PT或TT延长,或有延长的动态趋势,D-二聚体不增高,这说明在流动的血液中,凝血机能不亢进,产生的纤维蛋白产物不高,B超检查血栓未发生延伸,抗凝效果要综合评价,在抗凝过程中也要注意复查B超。
5、抗凝治疗的时限:
原则根据DVT的发生情况,抗凝的疗程也随之不同:
①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如外科手术)的首次发生的DVT患者,3个月的抗凝治疗已经足够;
②对危险因素不明的情况下首次发生DVT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疗程为1~2年与3~6个月的抗凝治疗效果,发现延长疗程能够有效地降低VTE的复发率,但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对于此类DVT患者是否进行长疗程的抗凝治疗应充分考虑其利弊后再决定。
③伴有癌症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④具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复发率较高,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是有益的。
⑤反复发病的DVT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控制血栓蔓延也是有益的。
⑥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何时停止需要具体分析,除非导致DVT风险的因素消失了,才能停止,否则将终生抗凝。
各指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推荐:
1. 对于急性下肢远端孤立性DVT患者:①如果无严重症状或血栓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建议2周后动态复查深静脉影像学检查,可不给予抗凝治疗(2C级);②如果有严重症状或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初始抗凝治疗而非动态复查(2C级)。
2. 急性下肢远端孤立性DVT患者进行动态影像学检查之后:
①如果血栓未见进展,推荐不应用抗凝剂(1B级);
②如果血栓进展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者,建议应用抗凝剂(2C级);
③如果血栓进展至近端静脉时,推荐应用抗凝剂(1B级)。
八、血栓的转归
1、血栓形成后,向近侧扩展和远侧繁衍的继发血栓,逐渐与血管壁粘连,激发静脉壁和静脉周围炎症反应,然后停止扩展,繁衍,并发生纤维形成性机化。新生的肉芽组织由血管壁向血栓内生长,将纤维蛋白和组织碎片等血栓成分逐渐溶解,吸收,最终被机化的结缔组织取而代之。一般形成后1~2d即开始机化,3~4d就可较牢固的黏附于血管壁上。较大的血栓,一般需要2周以后方可完全机化。
2、机化的血栓与血管壁紧密的融合,此时不再有脱落的危险。
3、堵塞静脉的血栓,有较强的再管化能力。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发生收缩,使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空隙或血栓本身自溶出现裂隙,这些裂隙被长入的内皮细胞逐渐覆盖,而形成两端与血管相通的一个或数个管腔,从而使部分血流得以重新回流,即再管化。
4、静脉血栓形成后大约5~12周可发生广泛性再管化,
温馨提示:单纯下肢远端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2周后无血栓蔓延,血栓已机化,相对较为“安全”,但还要注意不要做屈曲膝关节的动作,避免将血栓尾部挤掉,造成肺栓塞。
参考资料:
①2020ASH指南:深静脉血栓栓塞的管理-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治疗。
②2024指南更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管理,制定者:国外心血管相关专家小组。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xiaospring @论坛助手
最后编辑于 2024-10-08 · 浏览 8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