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探案实录系列|三顾茅庐
病例信息
探案录——三顾茅庐
(此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必为巧合)
楔子
每一次看病,都是一次LIVE版的本格推演,破局之道便是遵循逻辑至上的原则,从每一个蛛丝马迹中探寻真凶。
“不明真相,有时候也是一种罪恶。”——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现身》
第一幕
序
我虽然有些记不清100减7等于几了,但之后几天发生的离奇经历,却让我毕生难忘。
正文
9月21日 午后 天气 晴 11℃-24℃
我,一个四十多岁的北漂男人,独自在这座城市里,曾经本以为是满地黄金,却只能看到不断掉落的烟头,老老实实寻了一份工作,稳定、平淡,就这样过着不温不火的生活,间断踌躇满志,持续混吃等死……
入秋之后天气转凉,而且今年多雨,我感觉自己好像发烧了,却不敢测体温,没有本地医保,让我对咳嗽、感冒这类小病只想硬抗过去,我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平常没有什么不舒服,总体身体还算凑合,而且我还算年轻,只是这次除了发烧,还有恶心吐和拉肚子,屋里的灯光感觉好刺眼,我已然无法再专心工作了,心里也有些隐隐不好的感觉,必须得去医院了。
医院里熙熙攘攘,让人心情烦躁,好想快点缓解症状,接诊我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大夫,我断断续续地向他叙述了症状和诉求,他没多言,直接安排抽血、留便。
结果:


结果出来了,医生初步考虑可能是“急性胃肠炎”,我要求输液缓解症状,医生同意了,给我开了输的液(赖氨匹林0.9g、VitB6 100mg、VitC 1g,GNS 500ml),还有一部分口服的药(肠胃康、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告诉我吃两三天应该会好很多,输液之后我确实舒服了许多。
健康真好!
第二幕
9月23日 晨 晴转多云 12℃-24℃
怎么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了,我以为不拉肚子了会好些,可是没有,没有如预期般好转,反而吐得更厉害了,还在间断发冷,而且头痛欲裂、没有胃口,我等不了吃完这些药了,身体还是这么难受,我不会生了什么大病吧,于是再次前往医院。
这次接诊的是一位女大夫,她语速很快但很有耐心。她询问我的症状后,提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让我陌生且不安的词。在她的建议下,我查了头CT,又复查了血。
结果:


大夫告诉我头CT没有什么特殊的,血中的炎症指标虽有上升但不高,初步看问题不大。谢天谢地!可尽管检查结果尚可,但身体的难受是实实在在的。我想继续输液,让大夫给我开了“劲儿大的”药,我想快点好起来,我不能请假太久的。
输液后头痛好了许多,但头还是昏昏沉沉的,我怕还会再头痛,就去找了另一位大夫,开了“强力”的止痛药,回家我就想吃上一粒,因为我真的太想好好的睡一觉了。我看了看药盒上的英文Tramadol,中文名写着
“曲马多”。
第三幕
9-25日 傍晚 多云转小雨 14℃-25℃
我现在很不好!我已经在床上躺了两天了,剧烈头痛让我寝食难安,什么都吃不下,已经浑身没劲了……
我是不是快要死了,我给朋友打去了电话
“快...带我去看病...”
迷迷糊糊中,我直接被推进了一间屋子,心里想着,这次倒好,直接不用排队了。
大致扫一眼,两侧床位,中间有一横桌,桌后坐着一位少年郎,一席白衣,青丝张扬,肤白若雪,目似琳琅。正幽幽的望向我,眉宇间竟透着一丝凌利。正所谓:“长发白衫桂水香,远冲飞雪过书堂,除却君身三重雪,陌上公子世无双”。想必这就是医生了,我想我这次应该有救了。
我用尽气力呼喊
“大夫!头疼!”
寻证追凶·初窥端倪
“晚上没吃完的糖炒栗子,放到明天会不会坏了呢?”身为抢救室医生,就算看病间隙,也不会停止对世纪难题的思考。
门外跑进来一家属,将挂号条塞入我手中,随后门口推进一平车。
接过挂号条,我并没有立刻看病人,而是先快速浏览就诊记录,每一场看病,从收集“场外信息”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电脑系统浏览)
患者男,45岁,医保类型:自费。职业:未知。近一周已经两次就诊,此为“三顾茅庐”。
9-21日病历
主诉:“腹泻1天”,
检验检查:血常规、便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稍高、便镜检白细胞1/HP。
初步诊断:“急性胃肠炎”“糖尿病”
治疗:补液、止泻、止吐、解热镇痛、病毒感染辅助治疗、及中药对症治疗。
9-23日病历
主诉“头痛3日”。
检验检查:血常规、CRP、血糖、头CT,提示:中性粒细胞进一步升高,血糖升高,头CT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头痛 神经性”
治疗:头孢消炎、激素抗炎、输液解热镇痛、口服药止痛治疗。
“大夫!头疼!”
一声呼喊,打断了片刻的思考。我随即来到患者面前。
“您好,这次怎么不舒服”
“头疼的厉害,医生”患者声音低沉,精神稍弱,痛苦面容,能感受到他头痛得厉害。
“疼多久了?”
“得有好几天了”
头痛几天了,开始就诊却显示“胃肠炎”,看来近期头痛加重了,主诉是否偏差了,我心想。
“具体哪里疼啊,是一直疼还是断断续续的疼,疼痛越来越重了吗?”
“整个脑袋都疼,疼的厉害!最近一直疼,越来越重,前几天输液还能好点”
“你这次头痛前有什么诱因吗?比如:剧烈运动啊,或者生气、情绪紧张,熬夜、喝酒什么的,头最近有磕到碰到过吗?”
“都没有,我就是发烧带的”
“发烧多久了”
“这一阵我觉得一直间断发烧,就是自己没测体温”
“我看你前一阵胃肠炎来看病了,当时什么症状啊,也是发烧?”
“发热、吐、拉肚子,现在已经不拉了”
“还吐吗?”
“吐啊,吐得厉害,现在都吐不出来了,但是还想吐”
“吐出来的是胃里东西吗?带血吗?是喷射状的吐吗?吐完了头疼能好点吗?”
“就是喷射哪种吐!”
患者竟然跳过了前面的问题,直接回答了喷着状呕吐。说明这个症状符合度很高,估计每位临床医生听到这个词,都会不由得心头一紧吧。
“你这除了发烧,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头晕、手脚活动不好、抽搐、说话不清、晕厥等”
“没有头晕,胳膊腿活动还行,但是已经在床上躺了2天了,吃不下去东西,浑身没劲,整个人很难受……”
快速完结了后续的问诊。患者“诊疗经过”和我看到的“就诊记录”大致无异。其余问诊:近一周纳差,睡眠欠佳;既往糖尿病,无高血压;无精神疾病及遗传病史;无特殊用药史;无过敏史。
一般查体,会习惯性从眼睛开始,我手指在患者眼前从中往左移动
“来,盯住我手,看我手指这是几?”
“1,嘶...哎呦...”
“怎么了?”
“脖子一动就疼”
我本意想先查下“眼球活动度”和“视野”,没想到他脖子一动都会明显痛。
难道……
果断直接跳过常规查体进入神经查体:
去枕平卧,一手托枕部,一手抵胸前,抵抗明显。颈强直(+);
双手托腿,膝髋关节90°,伸直膝关节,患者疼痛明显,Kerning征(+):
立一根笔于患者前方,嘱患者手指指向笔尖,再指鼻尖,往复交替,患者动作缓慢,指向不准,指鼻试验(+)。
嘱患者一侧足跟,沿对侧膝盖、胫骨向下滑行,睁眼闭眼,均动作缓慢,跟膝胫(+);双侧Babinski征未引出;查四肢活动度时意外发现患者左侧手臂有簇集性水泡,但无明显沿神经分布迹象。
除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外,共济也同样失调。此刻脑海中“真凶”已逐步浮出水面。
小剧场
想最终“指认凶手”,需明确“作案三要素”:证据、动机、手法。目前诱因、症状和体征已齐全,只差证据了。
有了初步判断,接下来就是明确诊断。仅需两步:1.行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找到感染证据;2.完善相关检查除外其他疾病。而恰是这第一步,谈何容易。
基层医院急诊夜间常规不穿刺,追其原由,与口腔夜间不拔智齿为同理。夜间医疗资源也同样紧缺,每名医生独立值岗,各司其职。半小时的穿刺看似时间不长,但一名医生脱岗半小时,就要有另外一名医生顶上去“双肩挑”。不忙还好,忙时必会大乱。急诊、病房、药房、影像科、检验科皆如此。
道理我自然是心知肚明。
故我寄希望于收入病房后穿刺。
一番电话联系,虽会诊医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由于病房也无穿刺器械,亦爱莫能助。
只能转院了吗?
纵然形势使然,心中仍有不甘。
此刻我只能拿出所有医生压箱底的杀手锏:
“摇人!”
“喂!顾老师!Help!”
随着手里电话的挂断,
隔壁不远处内科诊室也迎来了停诊。
迎面走来一中年医生
体态微胖,面容发黄,双鬓有些许斑白,一双睿智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人心。那双被岁月磨砺的有些粗糙的双手,灵活且精准。尽管年过四旬,已饱经风霜,却神采依旧。正道是“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此人正是江湖人称的“顾神医”,前来救场。
取证环节·神兵天降
“怎不舒服”
“顾大夫,最近吃多了就肚胀”
“少吃点就好了”
“最近觉得焦虑”
“焦虑多睡觉,不用看急诊,退号白天挂个中医科,下一个”
急诊有的时候是会碰见这样的事,我已经打算叫下一位患者,此刻电话铃响起。
“顾老师!Help!”
听接诊医生简单汇报过后,我点击停诊。启程抢救室。
简单几步路,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等候病人。
“怎么说,电话里思路挺清晰的啊,叫我来,有何指示啊?”我半带调侃说到。
“别闹顾老师,想给他穿刺。”
“穿呀”
“咱们科里没有穿刺包”
“那...我去做一个?”
“▲.▲……”我看他一脸错愕的表情,忍不住笑了
“没有借呗,这么大一个医院,还能借不到?”
“检验科说夜里机器关了”
“机器关了又不是坏了,再开就行了”
停顿了3秒。
“就算借到了,最多也只能借一根”
他转过头,目光投向我
“就一次机会,我有点...没把握”
眼神交汇间,我看见他眼中透着一丝不安,但在那略显紧张中,又带着坚定地决心。我瞬间明白其心意,他想为这个病人努力一把。
因为器械的限制,嘈杂环境,病人排队的压力,患者的费用,给本不复杂的操作无形中上了强度。还是年轻啊,但有压力也得顶住啊。
“现在流水待诊病人很多”
我告诉他目前的情况
“是的”他说道
“那得抓紧啊,复查个头CT。片子没事,赶紧去借包,联系检验科,操作签字,好了叫我,我先赶紧看病去了”
他听闻没有丝毫犹豫,紧锣密鼓的行动起来。
我也重回“流水席”开始埋头苦干。
一小时后
病人转移到单间,万事俱备
“用我帮您吗?”
“不用,分分钟解决的事儿。”
“那流水如果有病人先来我这边看,您不用着急,慢慢弄”他一脸认真的说道。
随后停顿了一下,“病人很胖,不好穿,加油”
“小问题,干就完了!”
戏谑了一句后,转身就进去了。
话虽这么说,但我又何尝不知机会只有一次。
成,则一蹴而就。
败,则万事休矣。
长时间滞留未明病因患者于急诊,是对病情的延误。而无穿刺结果,对于病房的收治也是阻碍重重。转院则又将经历一波颠沛流离。对于病人,这是莫大的痛苦。而对医生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
左侧卧位,曲颈膝髋,取L3-L4穿刺。
在四大穿刺中,定位乃其中精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番仔细探寻、反复确认后,选取好最佳穿刺点,虽是做了无数次的操作,但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对细节的谨慎及无数次失败磨炼结果。铺巾戴手套麻醉一气呵成。
宝剑出锋,缓慢进针,2cm...3cm...4cm...细细探索中。
突然,那久违又熟悉的“break”感从指尖传来。随后的操作,便犹如把石子扔进大海般简单...
连接测压管,脑脊液直冲天际,颅内压>330mmH2O...




“喂,您好,神经内科,我是急诊,这里有一个脑膜脑炎的病人,需要收住院治疗,腰穿结果已出”。
尾声
10月1日 晨 天气 晴 温度 12℃-18℃
我记起来了!100减7等于93呀,再减7等于85!……
但我却记不起救我的人是谁了...好像是孤身一人,也好像是五六个人,或者说,是“那些人”在最危难时刻拉了我一把。
大家称那些人为——“医者”。
全局复盘
定位:脑膜刺激征(+),定位于脑膜;计算力下降,定位大脑皮质;双下肢肌力减退,右巴氏征(+),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患者左手指鼻试验不稳准,定位于右侧额桥小脑束或左侧小脑及其联系纤维。
定性:中年男性,急性起病,有“发热”前驱史。表现为腹泻后出现持续头部胀痛,进行性加重,伴喷射状呕吐,伴左上肢“带状疱疹”。应用“抗菌药”治疗无效。查体示脑膜及脑实质受累特征,腰穿示颅内压升高(>330mmH2O),脑脊液化验提示:白细胞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伴蛋白升高,TORCH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诊断:颅内感染 病毒性脑膜脑炎。
治疗过程:当夜急诊予甘露醇降低颅压,补液,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翌日晨,收入神经内科后,继续之前降颅压、补液治疗。加用阿昔洛韦,阿昔洛韦(10 mg/kg IV,8小时1次)治疗对HSV-1、VZV等部分病毒感染有降低死亡率或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的作用。予糖皮质激素改善炎症和水肿。予炉甘石洗剂治疗疱疹。予洛芬待因镇痛对症治疗。
转归:经治疗,患者痊愈,于10月1日出院。
附:住院期间部分检验结果




(全文完)
后记
文中提及之病历,颇具临床诊疗色彩。奈何笔者医术欠佳、才疏学浅,且对神内鲜有建树,主要以文墨描写为主,故特邀我院“综合内科学研究学者”、“急诊客座顾问”的跳跳老师,对文章进行了全面的语言修订与学术指导。在此特别感谢跳老师!!٩(˃̶͈̀௰˂̶͈́)و
同时,真心感谢所有“临床一线”,病房医生、全体护士、检验医师、影像医师、药师,及其他同僚们的帮助。每一次成功治愈,都是无数医者通力协作的结果。其实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已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此文献给兢兢业业的你们,谨纪念我们并肩作战,共同奋斗过的岁月!
急诊考拉向你们敬礼!!
salute ∠(°ゝ°)



最后编辑于 2024-10-06 · 浏览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