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流感嗜血杆菌


谈到流感,人们想到的首先是流感病毒,经过三年疫情,病毒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除了流感病毒,其实还有一种细菌也带有流感两个字,全称流感嗜血杆菌,隶属于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因于1892年首次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患者鼻咽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被误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 后来发现,流感绝大多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只有少数是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

什么是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细小的、无芽孢、无动力、呈现多种形态的革兰阴性苛养菌,镜下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嗜血杆菌属除流感嗜血杆菌外,还包括埃及嗜血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皮特曼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等。
流感嗜血杆菌兼性厌氧,生长需要Ⅴ因子和Ⅹ因子。而人体红细胞富含这两种因子(故而在希腊语中名为“嗜血”。嗜血杆菌不同种对因子的需求各部相同,流感嗜血杆菌、埃及嗜血杆菌和溶血嗜血杆菌的生长都需要Ⅴ因子和Ⅹ因子,而其它嗜血杆菌只需要其中某个因子。
流感嗜血杆菌,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35-37℃,还需要5%-7%的二氧化碳,通常在巧克力琼脂上生长良好,呈光滑、湿润,直径为0.5-2.0mm的无色菌落。可能产生6种不同的荚膜多糖中的一种或者不产生荚膜,无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则被分为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成分的不同,可将菌株分为a、b、c、d、e、f6种血清型。有荚膜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毒力较强。

流感嗜血杆菌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流感嗜血杆菌寄生在人体上呼吸道黏膜表面,目前对于流感的潜伏期知之甚少,健康的携带者有可能转为感染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定植的细菌就进入到有炎症或破损的黏膜进而侵入到血流中。
由于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的抗吞噬作用机体没有相应抗体而致使细菌大量繁殖,当细菌浓度超过临界值时,细菌可以播散到身体多个部位,如脑膜、皮下组织、关节、胸膜、心包和肺部等。宿主随即进行防御反应并产生抗体。
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抗体的出现表明人体有了获得性免疫;新生儿从母体初乳中获得抗体,从而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风险较低。当婴儿2个月大时,从母体获得针对荚膜成分的抗体逐渐消失,婴儿发生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风险增高,随之而来发生自然感染,婴幼儿因为没有获得免疫力会反复感染。大部分儿童5岁以后才会自然产生获得性抗体。

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如脑膜炎、会厌炎、眶蜂窝组织炎以及菌血症等,通常是由有荚膜的b型菌株引起,还有一类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导致大多数的感染,是引起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急性上颌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肺炎的主要病因。
流感嗜血杆菌通常由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患者手上携带的菌株可以导致结膜炎,一些咽鼓管炎和鼻窦炎患者易进一步播散至中耳道和上颌窦。任何削弱呼吸道纤毛除菌能力的因素均可促进肺部感染的发生。如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毒细菌反复感染更易发生感染,另外老年人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关于流感嗜血杆菌的治疗,我们应该到医院进行正规的诊断,医生会根据感染发生的不同部位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最后编辑于 2024-10-02 · 浏览 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