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择期诊疗示范性案例(术前发布)
病例信息
liuyanfenn,女性,53岁,职员,河北保定人,原籍生活工作。2024-9-27入住北京华信医院普外科。20多年前急性右下腹痛,保守治疗2天无改善,行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基本正常。2018年某日,突发腹痛腹胀,呕吐,伴停止排便排气。诊断急性肠梗阻,禁食输液下胃管等保守治疗缓解。2020年再度肠梗阻发作,保守治疗缓解。检查发现右侧肾上腺结节,继而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恢复良好。近两年来肠梗阻发作频次增加,尤其今年发作数次,不胜其烦,渴求手术根治。获悉我院腹膜腔三维成像精准诊断腹腔粘连知讯后,专程赴京求得诊治。
查体:身高170cm,体重62.5kg。略消瘦,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脐右侧见斜向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腹软,无明显压痛点。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

入院诊断:粘连性肠梗阻(静息期)
病情分析
患者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的要件基本齐备,1、反复机械性肠梗阻间断发作,发病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保守治疗可缓解。2、有腹部手术史。3、查体无明显体征。机械性肠梗阻发病机制有肠壁病变、肠腔堵塞和肠外压迫三种类型,以腹腔粘连致病概率最大。至于粘连发生在何处,范围、程度,和肠道梗阻发生的关联机制,当前诊断模式无法要求。以致患者虽有手术指征,可进行腹腔镜探查,但不掌握腹腔内精准确切的病理信息,贸然手术,有如豪赌,无法把控手术效果。以往类似手术建议,为患者拒绝。
查阅文献,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的王剑、李幼生、黎介寿2016年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16卷第4期发表有《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分析》一文。就36例粘连性肠梗阻反复发作案例,尝试择期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同期开腹手术比较,不具备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优势。粘连部位、范围、手术工作量等,术前无法评定,术中粘连梗阻部位确定有难度,腹腔镜下粘连松解能力不强,需辅助小切口开腹协助。尤其是腹腔镜下的肠损伤不易识别,导致非计划性二次手术。国内一流胃肠外科中心,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择期手术实践,并未取得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的工作成效。现阶段腹腔镜的手术能力,尚难以胜任复杂性肠襻粘连的松解。在腹腔粘连检查诊断条件缺失时,无法选择适宜的手术对象。获取临床微创收益,只能是撞运气的随机事件。
术前检查
为此我们为患者实施了气腹CT检查,并匹配口服肠道造影剂,检查旨在了解腹膜腔形态结构,判定腹腔粘连的具体信息,了解粘连和肠道频发梗阻的因果关联。过程顺利,腹膜腔三维成像结果如下:

平卧位三维成像图,展示小肠腹壁悬吊粘连(黑箭)和阑尾手术瘢痕及脐孔的位置对应关系,决定腹腔镜手术trocar的设计安排。黄箭指向粘连近端扩张胀气的小肠襻。

平卧位三维成像图,红箭黑箭分别展示腹壁粘连的小肠襻远近端,口径差异显著,提示粘连为肠道阻点。限于网膜组织遮盖,近端肠襻的连续性显示有欠缺。

平卧位图像,矢状断面展示小肠襻与腹壁粘连的形态结构,见近端肠管的轻度扩张(黄箭)。

平卧位三维图像,调整参数至软组织窗口,消除网膜脂肪组织的遮盖,红箭黑箭分别显示粘连阻点远近端肠襻的全貌。

平卧位软组织三维成像图,肌束、血管、肠道有清晰显示。

右侧卧位的左侧腹膜腔形态显示,左侧腹腔小肠襻位移充分,移动性好提示无粘连羁绊。黑箭显示粘连近端扩张充气的小肠襻,可和红箭指向的正常口径远端肠襻对比。
治疗预案:
医患双方在腹膜腔三维成像检视的基础上,达成腹腔粘连松解择期手术的共识。拟行腹腔镜手术,完成粘连松解,恢复肠道顺畅性的预期治疗目标。不排除多级粘连,多处阻点,以及其它梗阻病因存在的小概率事件。在术后症状随访观察的基础上,术后一年腹腔粘连真实转归的复查。
手术两日后即见分晓,各位看官老爷,耐心等待,且听下回报告。
2024-9-30:今日上午腹腔镜粘连松解术顺利完成。
麻醉前预置人工气腹。手术时继续补充气腹至14mmHg,腹腔镜观察孔腹直肌外缘平脐处,上下5cm各置操作孔。脐右侧腹壁单一肠襻粘连,为腹腔唯一粘连。顺利完成松解,肠管顺直,无肠壁破损。肠襻近端轻度扩张,肠壁稍增厚,色泽稍见发白。符合粘连阻点三联征。

粘连肠襻


肠襻松解后的效果。


最后编辑于 2024-10-27 · 浏览 1.9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