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看了这篇文章,你再决定来不来疼痛科

发布于 2024-09-23 · 浏览 1.6 万 · 来自 Android · IP 广西广西
iconDRG_Algiatrist 推荐

五年前,当我从省城医院的规范化培训毕业之际,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家附近的一座地级市三甲医院疼痛科,追随着内心的热忱,撰写了《规培结束后,定了疼痛科好不好?》一文,当年的豪情壮志、豪情万丈,至今仍历历在目。在那个时光节点,我对疼痛医学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引领我步入了疼痛科的大门。我本以为这片土地将是我践行医者使命的舞台,岂料,科室内部的技术壁垒犹如一道森严的屏障,阻隔了我与核心医疗技术的交汇。

我渴望知识的滋养,追求技术的提升,却在求知之路上遭遇了空前的挑战。五载光阴逝去,我在疼痛科的岗位上仅能接纳病患,却未能真正掌握治疗之道,尤其是今年以来,科室氛围愈发沉闷,或许这与医院的绩效分配机制不无关联。工作量虽日益攀升,绩效却未见增长,反有下降趋势,科室内部的绩效分配也显露出显著的差距。

更令人遗憾的是,科室的手术操作机会长期被两位同事垄断,其他人员因“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格局,甚至失去了观摩手术的宝贵机会,我深切感受到技术垄断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回首这五年,我依旧不悔投身疼痛科的选择,但对于当初踏入这个畸形的科室,我充满了悔意。科室之中,年龄差距不大,有的同事因机遇较早成为二线,而我,却仍在这片领域中徘徊。

在流逝的五年光阴中,我深切体会到疼痛科在医院运营中的政策依赖。本科与其他部门同享一室,患者虽寡,医者却众,皆因科室肩负着产科的无痛分娩、妇科的无痛人流与宫腔镜操作,生殖科的无痛取卵,以及胃镜室的无痛胃肠镜检查等任务。正是由于担负如此众多职责,医生的数量不得不逐步攀升,以至于我这位一线医生大多数时光都困手术室外麻醉工作,而病房管理病人成了稀有的差事。以至于日常的治疗操作、疼痛门诊、手术台的实践,似乎都与我无缘。于是,在这五年的磨砺中,我自嘲为一位既不通疼痛亦不懂麻醉的伪医生。

岁月悠悠,科室逐步开展了颈胸腰段射频手术、三叉神经射频、球囊压迫、吗啡泵植入、等离子手术、脊髓电刺激等前沿技术。由于长期仅仅少数人能进行治疗操作,有效率及满意度,我预估不足六成,尤其是射频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晚期癌痛患者仍需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这与减少口服用药300倍的初衷相去甚远。疼痛科的经济效益,亦受医保政策所限,并不乐观。一项神经阻滞治疗仅能收入50元左右,射频手术的费用也仅七八百元。若仅依靠疼痛治疗和病房收治,的确难以维持生计。从事疼痛治疗,或许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追求,而从事麻醉,才是养家糊口的稳妥之选。一旦疼痛治疗技术成熟,或许自立门户,开设私人诊所,才是更适合的道路,而非医院之内。因此,那些想脱离麻醉跳出来做疼痛的同仁,需谨慎。

时常,我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明智。科室的氛围颇显诡异,绩效改革后的这两年,收益大幅缩水,矛盾日益尖锐。众人纷纷选择“躺平”,缺失集体荣誉感,无意于钻研治疗之道,提升技艺。毕竟,技艺的提升与否,似乎并无显著差异。常规治疗和手术的操作,对于科室成员而言,鲜有机会亲自动手,唯有埋头苦干。

于此辍笔,期望此篇文字能成为有意涉猎疼痛学科的后来者的一盏指路明灯,提供微薄的帮助与启迪。愿在未来的日子里,凭藉自我奋斗与不懈求知,突破眼下的困顿之境。待晋升至副高级别之后,再将前程细细筹谋,是继续在此厚积薄发,还是另寻高枝,且让时光揭晓吧。

癌性疼痛 (5)

最后编辑于 2024-09-23 · 浏览 1.6 万

34 12 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