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中的主要交叉与临床联系(2)内侧丘系交叉
神经解剖学的学习之路向来不平坦,尤其神经传导通路中的交叉现象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偏偏这些交叉还十分的重要,是神经解剖、定位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系列将重点介绍6个主要的交叉,督促自己学习的同时,希望可以方便大家在需要时快速回顾这些基础知识。如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和楔束负责传导同侧肢体的深感觉及复合感觉。两者向上走行至延髓下部的薄束核与楔束核换元。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二级纤维,弯向前内,形成内弓状纤维,绕中央管的前方跨过中线,左右交叉,此即所谓的内侧丘系交叉(延髓感觉交叉),交叉后折而上行,称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位于锥体束的背内侧,呈矢状位,居中线两侧。内侧丘系上行至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之后向上投射至皮质感觉区。
ps:内侧丘系交叉位于锥体交叉水平以上。
临床联系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的病变可引起对侧位置觉和振动觉丧失;
内侧丘系交叉以下的病变可引起同侧位置觉和振动觉丧失;
除大脑半球病变之外,在其他任何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的情况下,振动觉丧失都先于位置觉丧失。
附:后索-内侧丘系系统解剖定位
下面这个图的前后或者说腹侧背侧画的有点别扭,注意一下。图后有详细文字说明。

图1. 后索-内侧丘系系统解剖定位。注:LE(或L):下肢传入纤维;T:躯体传入纤维;UE(或A):上肢传入纤维;N:颈部传入纤维。

图2. 后索-内侧丘系系统的断层图像显示传导通路在临床定位上的位置、形态和走行轨迹。红蓝色的纤维与图1上相同颜色相对应。
文字注释:
内侧丘系背侧部纤维来自楔束,腹侧部纤维来自薄束,即由腹侧至背侧分别传导自下部脊髓节至上部脊髓节传来的本体感觉冲动。
到达脑桥,内侧丘系由矢状位渐变为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内侧丘系中的纤维定位,由延髓的腹背关系变成此处的内外关系。
到了中脑,内侧丘系被红核推向中脑被盖的腹外侧,纤维排列的内外关系又变成了由前内斜向后外。
内侧丘系最后定位投射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的第三级神经元。腹后外侧核由外向内分别接受薄束核、楔束核自内向外依次发出的纤维。
腹后外侧核发出三级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的豆丘部构成放射冠的一部分,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的后部,一部分至顶上小叶,还有一部分纤维可投射到中央前回。
主要参考资料:
[1] (美) 海恩斯 (Duane E. Haines) 主编;张力伟主译. Haines临床神经解剖图谱:原书第9版 [M]. 科学出版社,2018.
[2] 李贺,吴圣贤,唐伟主编. 神经定位诊断:解剖·影像·临床 [M].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3] 芮德源,朱雨岚,陈立杰主编. 临床神经解剖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4] (美) 阿伯特 (Alpert, J.N.) 主编;曹亦宾等译. 神经病学诊断:实用临床入门 [M].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4.
最后编辑于 2024-09-03 · 浏览 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