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学习:【行标】中的“脑脊液采集顺序”

早在2020年【行标】《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WS∕T 662-2020)》发布时,脑脊液的采集顺序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对于我们这些老古董,上学时教材中讲解的是“第1管作细菌培养,第2管作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第3管作理学及显微镜检查”。老师解释第1管是在消毒后首先采集的,无菌条件最好,因此用于细菌培养,常规细胞检查为避免穿刺损伤,放在最后一管送检。


而【行标】《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WS∕T 662-2020)》中将第1管与第2管的用途颠倒,并没出给出具体原因,大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对于【行标】改版的出处,根究其参考文献可知,来源于2006年的CLSI指南《Body Fluid Analysis for Cellular Composition; Approved Guideline(H56-A)》。
指南中指出“液体被收集到三到四根管子中进行化学、微生物和细胞分析。应根据采集顺序对试管进行标记。最好先对第一管进行化学和血清学分析。后续的试管应用于微生物和细胞分析,以获得准确的细胞计数和减少细菌污染的机会。微生物研究必须使用无菌试管。不需要抗凝剂,因为脊髓液不会凝结”,并给出了一张表格。


而从2006年CLSI【指南】发布到2020年【行标】发布的14年间,各个系列的教科书中,脑脊液的采集顺序就很难统一了。
对于红宝书《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2015年的第4版已经更改了2006年的第3版的顺序,采用了2006年CLSI【指南】和2020年【行标】中的顺序。

2013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贾玫老师他们主译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手册》中则采用的是新的采集顺序,应该是国外教材已经根据2006年CLSI【指南】进行编写或者国外一直是这个顺序。


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几个版本的教材则一直延续老的顺序,但我手里没有最新版人卫版教材,有的朋友们可以发给我学习。




综合以上信息,由于【行标】已经发布,与CLSI【指南】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第4版)》的内容一致。
因此,大家在考试和临床实践中应该可以达成一致,按照:
第1管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如蛋白质、葡萄糖等);
第2管用于微生物检查;
第3管用于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的顺序进行记忆和操作。
最后编辑于 2024-08-23 · 浏览 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