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病理机制和干预思路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合成和代谢增加,导致尿酸产生过多或因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当血液尿酸浓度大于7mg/dl,导致人体体液变酸,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由此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见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大部分是原发性。
原发性痛风: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痛风。
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某些药物抑制尿酸的排泄等原因导致的痛风。

高尿酸到痛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螺旋式的漫长发病过程。按照病情进展将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分为:高尿酸血症期(无症状的高尿酸及无症状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患者关节炎突然发作时期,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痛风间歇期(指两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之间的阶段)、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关节持续疼痛,可伴有痛风石出现)、痛风性肾病期(包括尿酸性肾石病、慢性尿酸盐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
高尿酸血症是引发痛风的病理基础,哪些因素会引发和加重尿酸盐结晶?这是高尿酸发展到痛风的关键。
1.高能量饮食,肥胖,导致尿酸代谢增加;
2.高嘌呤饮食,导致尿酸代谢增加;
3.高果糖饮食,增加尿酸代谢增加;
4.大量饮酒,酒精代谢产生乳酸,减少尿酸的排泄;
5.过量运动或疲劳,细胞破损,大量DNA和RNA分解,尿酸代谢增加;
6.慢性严重,刺激身体产生尿酸抗氧化;
7.寒冷环境,局部体温降低,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增加;
8.局部体液酸化,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增加
9.饮水不足,尿酸排泄减少,浓度增加,进而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增加;
10.慢性肾炎,尿酸排泄减少,进而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增加。
既然已经明确高尿酸和痛风的病理机制,在干预措施上就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尿酸的产生,就要减少体内的嘌呤生成,就要减少核酸的氧化分解和嘌呤的摄入,同时加强尿酸的排除。因此措施无非三个方面:
1.减少细胞内核酸的氧化分解:这是主要方面,可长期服用一些抗核酸氧化的物质,比如说虾青素、花青素之类。效果很明显,可以减少80%的内源性嘌呤的产生。
2.减少食物嘌呤的摄入: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而言,一般同时存在内源性代谢紊乱和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的问题。减少食物嘌呤的摄入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必须要合理选择食物。应该避免高嘌呤食物,适度中嘌呤食物,优先低嘌呤食物。

3.促进尿酸的排泄:如多饮水,增加尿酸排泄,稀释尿酸浓度,同时适度碱化尿液(碱性食物,如蔬菜、低果糖水果、苏打水),以促进尿酸排泄等。
最后编辑于 2024-08-20 · 浏览 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