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切🆚热切≥15 mm非蒂结直肠息肉


研究发现
1. EMR冷切比热切治疗扁平大型无蒂结肠息肉(LNPCP)的复发率更高(18.4% vs 1.1%)。
2.冷切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包括深部肠壁损伤和术后出血。
3. 两组的技术成功率相近。
研究方法
1.研究人群:有15-50mmLNPCP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1)未中断抗血小板药物(不包括阿司匹林)或抗凝剂的使用;2)出血障碍或凝血病;3)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4)与黏膜下浸润癌相关的LNPCP;5)锯齿状病变;6)直接累及回盲部、肛门直肠连接处或阑尾口的LNPCP;7)具有>10mm的Paris 0-Is型病变成分的无蒂LNPCP。
2.研究变量:EMR 冷切 vs 热切
3.研究结局:1)主要结局:腺瘤复发,定义为:术后第6个月的结肠镜检查时,在EMR瘢痕中发现内镜可见和/或组织学证实的残留或复发腺瘤。2)次要结局包括:技术成功率、有临床意义的EMR后出血和迟发性穿孔。有临床意义的EMR后出血定义为:术后14天内发生的的任何出血,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Hb下降≥2g/dL、住院或再次干预(内镜、血管造影、手术)。迟发性穿孔定义为:EMR后疼痛,并有影像学或外科证据表明结肠壁全层损伤。
研究方法
1. 本研究最终纳入177名患者,随机分配进入冷切组(N=87)和热切组(N=90)。患者平均年龄68±9.99岁,男性占53.1%,病灶大小为30 [25-35]mm,以Paris 0-IIa型(94.9%)为主,64.4%的病灶位于升结肠/盲肠。各种特征没有明显组间差异。
2. EMR冷切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热切组(18.4% vs 1.1%,p<0.001),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包括II-V级深部肠壁损伤(0% vs. 30%,p<0.001)和有临床意义的EMR后出血(1.1% vs. 7.8%,p=0.034)。仅在热切组发生一例迟发性穿孔,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技术成功率相近。
参考文献:
1. O'SULLIVAN T, CRONIN O, van HATTEM W A, et al. Cold versus hot snar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large (>/=15 mm) flat non-pedunculated colorectal polyp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Gut, 2024.
最后编辑于 2024-08-18 · 浏览 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