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化生性病变。一般认为,腺体结构是由于正常的尿路上皮长期接受来自炎症、梗阻、结石等刺激,逐渐产生变化,黏膜的基层细胞向下形成Brunn巢,其内囊液积聚,形成囊性结构。特点是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生为腺上皮,膀胱上皮中出现Brunn巢则可确诊为腺性膀胱炎。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可以转变成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据统计,人群发病率0.1%~1.9%,好发于女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及下腹部隐痛。
临床表现和诊断
腺性膀胱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就诊,而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不支持泌尿系感染。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排尿困难、下腹或会阴区胀痛不适,病变累及输尿管口引起上尿路积水时可出现腰痛。
B超检查可发现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膀胱镜可见乳头状物,而非浅表溃疡。
腺性膀胱炎可累及膀胱任何部位黏膜,以三角区和膀胱颈部黏膜最常见。诊断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多点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率。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有多种表现,可表现为滤泡样水肿型、乳头状瘤样型、慢性炎症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以滤泡样水肿型最常见。


大多数病例显微镜下可见Brunn巢、囊性及腺性组织转化同时存在。根据显微镜下所见,可将腺性膀胱炎分为4种不同病理类型。①移行上皮型:以Brunn巢为特征性上皮。②肠上皮型:呈柱状腺上皮。③尿道或前列腺上皮型:呈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腺上皮。④移行一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同时存在Brunn巢和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腺上皮。
鉴别诊断
#急性膀胱炎
同样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常有终末血尿,且尿中有大量白细胞,尿培养可发现有细菌。
#膀胱结核
亦可表现为真性溃疡,常累及结核肾侧输尿管口周围,可有脓尿出现,尿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泌尿系造影可显示肾结核的典型改变。
#寄生虫病引起的膀胱溃疡
临床表现统类似于间质性膀胱炎,一般男性多发,根据尿中找到虫卵或典型的膀胱病理特征可作出诊断。
#非特异性膀胱炎
很少有膀胱溃疡出现,尿中常见脓细胞及感染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膀胱过度活动症
以尿急、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症状,尿急的原因主要为害怕尿失禁,而疼痛及压力表现较不明显。

治疗
腺性膀胱炎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以个体化治疗为主,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其他特殊疗法。
1.保守治疗(低危)
引起腺性膀胱炎的慢性刺激因素包括感染、尿路梗阻、物理刺激和化学致癌物等,当患者有明确慢性刺激因素时,治疗首先应去除这些慢性刺激因素。对于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患者,可选用a受体阻断剂、M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2.外科手术(高危)
适应证:①下尿路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效果欠佳。②合并下尿路梗阻或畸形。③不能除外有恶变时。
手术治疗可分为处理下尿路梗阻或畸形、腺性膀胱炎局部病灶的手术。
手术方式包括:①腔内手术:随着腔内器械的发展,腔内手术已成为主流。膀胱黏膜展平后,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边界1cm,深度达肌层。术中注意事项和并发症与膀胱肿瘤电切术相同。②开放性手术:包括膀胱黏膜剥离术、勝胱部分切除术和膀胱全切术,因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目前已较少采用。③腹腔镜手术:对于上尿路积水、膀胱挛缩患者,可根据情况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除术,但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
3.其他治疗
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灌注药物与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药物相同。由于无明确证据说明膀胱灌注在腺性膀胱炎治疗中的作用,而膀胱灌注可能带来相关副作用,目前大多数专家已不推荐腺性膀胱炎行膀胱灌注化疗。低剂量放射治疗、高压氧治疗、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药物注射也有学者尝试,但疗效仍待进一步随访。
目前对于CG的治疗主要由两种观点,一种认为CG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主张保守治疗,另一种认为CG为癌前病变,主张给予电灼/电切术+膀胱灌注。对不同类型的CG的处理应该有所区别,不能笼统地进行保守治疗或积极治疗:①对于膀胱镜下分型为乳头瘤状型、肠腺瘤型、大量滤泡型的高危型CG,不管其病理分型如何,我们主张治疗方式是电灼/电切术+膀胱灌注并进行定期随访。②对于小量滤泡型、慢性炎症型、黏膜无明显改变型腺性膀胱,应给予积极寻找和消除病因为主,如存在膀胱憩室、膀胱颈肥厚、膀胱结石、尿路狭窄、前列腺增生、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等可能引起下尿路梗阻的因素或泌尿系感染。消除病因可使低危型CG自愈。
参考文献~《腺性膀胱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最后编辑于 2024-08-10 · 浏览 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