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皮疹黏膜炎一例
患儿 女,8岁,因“咳嗽5天,发热2天”2022年4月10日就诊我院。患儿于5天无前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初呈阵发性单声咳,渐加重,呈阵发性连声咳,有痰不易咳出,伴有间断胸痛,于入院2天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2℃,发热时有寒战,并逐渐出现口唇大量脓疱,口腔疼痛不能进食,无气促、喘息、呕吐、腹泻。患儿平素体格健康,无外伤及重大疾病病史。查体:T 39.0℃,R 24次/分,P 98次/分,Wt 32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差,懒语,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数个红色小丘疹及小水疱样皮疹,双眼球结膜局部充血,眼睑可见脓性分泌物,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口唇、牙龈及软腭可见多处溃疡面伴脓性分泌物,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颈部软,呼吸平稳,无鼻扇及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干啰音及细湿啰音,心率98次/分,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张力正常。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75×109/L,N% 65.2%,L% 22.0%,RBC 4.85×1012/L,HB117g/L,PLT 390×109/L,CRP86.97mg/L,PCT 0.79ng/mL,ESR28mm/H。肝肾功能、电解质、葡萄糖、凝血功能正常。呼吸道病原抗体检查: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嗜肺军团菌、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均阴性。口唇分泌物及血培养:阴性。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见小斑片状改变,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入院先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抗感染,甲泼尼龙抗炎,生理盐水冲洗口腔黏膜、夫西地酸软膏外用,妥布霉素滴眼液,部分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儿于入院后第四天体温开始下降,咳嗽减少,双眼睑脓性分泌物减少,皮疹开始结痂,但鼻塞严重,睡眠鼾声明显,口唇及口腔内脓性分泌物任较多,口唇多处结痂面(图1),张口困难,经口进食情况极差,仍时有间断中度发热。入院后第八天水泡样皮疹均成结痂样改变,口唇基结痂,张口及咀嚼困难,口腔黏膜及舌体可见脓性分泌物(图2),双侧扁桃体I°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明确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皮疹黏膜炎。换用多西环素及泼尼松口服1周。住院半月后患儿口腔内脓性分泌物大部分开始消退(图3),饮食及鼾症明显好转,口唇水泡及结痂反复出现,球结膜充血明显好转。门诊随诊继续阿奇霉素及泼尼松口服及口腔护理,起病一月后皮肤、口唇、口腔、结膜均恢复正常(图4),随访2年未见异常。

讨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以上儿童最重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支原体肺炎常伴有肺内及肺外并发症,肺外并发症发生于皮肤、粘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皮肤黏膜损害占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病变的25%,皮肤黏膜损害包括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症以及支原体诱发的皮疹黏膜炎等。(2023年肺炎支原体诊疗指南)。支原体诱发的皮疹黏膜炎的主要突出特征是黏膜炎,而皮肤病变多样且较轻微,黏膜皮肤出疹面积,少于皮肤表面积的 10%,也有无皮肤受累的病例。大多数患者在黏膜皮疹发作之前会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该病与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症相比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学,该病会有 2 ~ 3 个黏膜部位受累,口腔受累几乎是普遍常见的,包括(口唇部出血、舌头、颊黏膜糜烂),也可单独出现口腔糜烂和溃疡,部分患者眼部黏膜可受累,通常以化脓性双眼结膜炎为特征(如畏光、眼睑水肿)。一项研究纳入32例支原体感染相关性黏膜炎,就诊时中位年龄为13.5岁,患者在发生皮肤黏膜病变前均有前驱呼吸道症状,胸片儿提示79%的患者有肺炎,患者均有口腔黏膜损害,97%的患者有眼部损害,78%的患者有泌尿生殖系统病变,12%的患者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但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皮疹黏膜炎的主要治疗有病因治疗,主要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治疗。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对可疑或确定的大环内酯类耐药的 MUMPP、RMMP、SMPP 治疗可采用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或者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但需注意使用年龄。对于皮肤黏膜处理主要是对症处理,减轻疼痛,可外用含凡士林的软膏覆盖糜烂面,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冲洗鼻腔及结膜,皮损区域应用络合碘或含氯己定的抗菌溶液消毒,有眼部损伤者予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眼用制剂,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局部红斑、水肿和疼痛。
最后编辑于 2024-08-03 · 浏览 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