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新用:写入指南!治疗心血管疾病,秋水仙碱这个药千万不能忘!

原作者:常医生。
近年来,秋水仙碱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成为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为给临床提供科学、可靠的治疗信息,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结果及指南共识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参考。
1、治疗心包炎
1、急性和复发性心包炎
秋水仙碱目前被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作为急性和复发性心包炎的一线治疗,可与常规抗炎方案(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一起使用(I,A) 。
迄今为止,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仅推荐使用秋水仙碱治疗心肌梗死(MI)后的心包炎(IIb,C)。通常在急性心包炎中给药 1~3 个月,在复发性心包炎中给药至少 6 个月。
2、晚期心肌梗死后心包炎(Dressler 综合征)
Dressler 综合征通常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后 2 至 8 周诊断出来,认为是由免疫介导的。这种疾病很少发生(0.1~0.5 %),是一种罕见病,缺乏 RCT 数据。
根据心包炎研究推断,ESC 指南(IIa,B)和 ACC/AHA 指南(IIb,C)均将秋水仙碱纳入 Dressler 综合征的推荐治疗方案(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剂量同心包炎(见后表)。
3、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PPS)
一项小型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使用秋水仙碱的患者 PPS 发生率较低,但差异不显著(11 % vs 17 %)。两项规模稍大一些的试验包括 336 名和 360 名患者,结果显示秋水仙碱对预防 PPS 有显著作用(分别为 9 % vs 21 %和 19 % vs 29 %)[1]。
因此,ESC 指南指出,应考虑在心脏手术后一个月使用秋水仙碱来预防 PPS (IIa,A)。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一项随机试验专门针对心脏手术后出现非炎性、中度至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该试验表明术后 7~30 天延迟使用秋水仙碱并不能减少积液量或预防心包填塞,这表明早期给予治疗可能尤为重要。
治疗窗口窄、清除对肾功能的依赖程度,因此应避免在晚期肾病患者(eGFR,< 30 mL/min/m2)中使用。
综合各项研究,给出推荐:
2021 年 ESC 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建议考虑使用秋水仙碱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特别是对于那些尽管接受了最佳药物治疗但仍有未受控制的危险因素和复发性心脏事件的患者(IIb,A)。加拿大卫生部此后还批准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来减少现有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
2023 年 ACC/AHA 临床实践指南联合委员会发布的慢性冠心病患者管理指南[2]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推荐慢性冠状动脉疾病(CCD)患者二级预防使用的秋水仙碱剂量为每日 0.5 毫克。
表 1

秋水仙碱在部分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剂量和疗程*第一天的负荷剂量为 1~2 毫克,可选但不是必需的。
国内指南共识推荐
1、2022 年发布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3]指出,抗炎治疗对于斑块的改善在临床研究方面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有动物研究证实抑制炎症反应可在不影响血脂水平的情况下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病变和稳定晚期斑块。
2、2023 年发布的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心肌炎和感染后状态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指出[4],对于新冠肺炎并发胸膜炎或肋软骨炎等非缺血的胸痛患者,可考虑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并根据需要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
3、2024 年新发布的中国《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对其他危险因素未充分控制或经优化治疗后仍有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的患者,可考虑低剂量秋水仙碱抗炎治疗(Ⅱb)[5]。
总结 秋水仙碱是一种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这意味着有效剂量与可能导致严重或毒性不良反应的剂量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此外,秋水仙碱由细胞色素 P450 3A4 和 p-糖蛋白代谢,容易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
因此,监测不良反应至关重要。鉴于此,需要采取高度个性化的方法,将秋水仙碱的使用限制在那些尽管服用了最大耐受剂量的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但仍处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身上。
另外,现有一些高质量研究数据多来自于国外,欧美指南推荐标准也非针对国人,是否完全适合于国人应用也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最后编辑于 2024-08-01 · 浏览 5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