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回顾《对乳糖酸红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在输液中配伍等向题的讨论》旧文献及感言

发布于 2024-07-18 · 浏览 1990 · IP 浙江浙江

回顾《对乳糖酸红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在输液中配伍等向题的讨论》旧文献及感言

按:

为什么要很辛苦地化大量精力,去查找乳糖酸红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输液中的配伍研究原稿(手写稿,还没找)。是因为,研究临床药物注射剂配伍禁忌情况,涉到葡萄糖注射液第三方参与条件下,真实临床用药变化的基础条件下探索。当年,一个人星期天在实验室做实验,中午,其他同志下班了,也不知道我会一个人星期天,还在楼上实验室做实验,把大铁门锁上了,我也出不去了,干脆就不回家,继续做实验,直到下午结束。

这样辛苦研究,化大量精力检索文献,论文完成,不让去参加全国四届儿科会议,自己化钱,买来论文集,了解大会精神。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葡萄糖注射液,是临床基本输液溶媒,现在所有药物注射剂配伍禁忌表,都是一对一的两药配伍数据汇总,各表显示信息很不一致,但都有一句::结合临床实际和学术信息进展 ,谁也没有一句准确的结论。

事隔几十年后,我推翻了本人前期很多药物注射剂配伍研究结论,得出一句:能不吃药别吃药,能不挂针别挂针【1】;能不配伍,别配伍,加强冲管普及教育是关键【2】

临床治疗用药,是一门艺术!

2024-07-18,11;55,完笔,辛老师


【1】药学专家赠言故乡民众:能不吃药别吃药,能不挂针别挂针

药学专家赠言故乡民众:能不吃药别吃药,能不挂针别挂针

【2】药物配伍禁忌:医患共同面对研究-----是关键!

药物配伍禁忌:医患共同面对研究-----是关键!

img


img
img

找到原稿:2020-5-25;21:05

全国第四届儿科药学会议论文汇编,94页

B018对乳糖酸红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在输液中配伍等向题的讨论

 

辛学俊(浙江省黄岩市第一人民医院317400)

 

提要:维生素B6针剂有效降低红霉素静滴中胃肠道反应,两者不能绝对定为配伍禁忌;影响红霉素在葡萄糖输液中稳定性主要因素是葡萄糖输液本身的酸性,两者配伍禁忌仅是理论上和针管内直接配伍的结果;加维生素C针可増加红霉素稳定性;溶媒选择以葡萄糖输液或甲硝唑输液为好。建议对各种静滴药物配伍检索表应结合临床作逐一精细的研究。

 

关键词:PH、红霉素、维生素B6、维生素C、甲硝唑、葡萄糖输液

 

 

乳糖酸红霉素针(下简称红)在儿科应用较为普遍,但其胃肠道反应较多,临床医生多采用配伍维生素B6针(下简称B6)来克服。但自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编《新编208种注射液理化/治疗化学检索表》定两者为配伍禁忌后,临床医师反响强烈,笔者查阅大量有关文献及作部份配伍实验,认为结合临床不能定为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

 

一,对红霉素与B6配伍禁忌理论依据的讨论

国内众多文献【1】【2】【3】【4】【5】【6】报告了红在葡萄糖(下简称GS)等输液中稳定性研究,共同点在GS酸性溶液中易降解失效,相关因素PH低、温度高、降解快;PH近中性较稳定。PH5.0左右达基本稳定。笔者认为【7】,GS生产一般调PH4.0左右,灭菌后分解产物产生使PH下降,生产条件控制不同,同批号输液瓶间PH存在极大差异,有的低于下限。文献【1】抽样也证明这一点(<PH3.2 , 13%; PH 3.2~3.99, 35%;」>PH4.3仅5%)。因此,输液PH一般难达到其稳定条件。B6针PH药典规定2.5~4.0,实测2.79,与文献【8】基本一致。理论上B6 PH对红不稳定,在针管内直接配伍使红降解失效,临床操作须引起重视,避免直接配伍。但药典和文献记载红用5%GS溶解,笔者考察了常用量B6对GS PH影响,认为它不构成红降解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GS输液的自身PH,见表1(略)


img

附表1,维生素B6针对不同pH溶液pH改变一览表

(注:下列保存表1中数据,便于利用时可复制)(202407-18上传,辛老师+

加B6量(ml)

原液PH500ML

0.1; 0.2; 0.3; 0.4; 0.5

4.88; 3.72; 3.59; 3.52; 3.22; 3.18; 3.16; 3,05; 4.12; 3.71

3.59; 3.47

  

3.70; 3.57; 3.49; 3.44; 3.40; 3.36; 4.04; 3.69; 3.57;

3.57; 3.46

 

B6针,规格:0.1/2 ml

 

二、红霉素在不同PH溶液下配伍B6,5%碳酸氢钠针时含量变化

笔者依文献【9】【10】用旋光法测红含量,为避免GS和vit.C旋光干扰,用稀盐酸为溶媒和5%碳酸氢钠针调节PH。方法:取不同PH的稀盐酸液500毫升3份,分别测PH、加1克红溶解,测PH及旋光度(作起始含量)。各份分3组:①红组:②红+B6;③红++5%碳酸氢钠0.7毫升。①组精取45毫升置50毫升量瓶,加溶媒至刻度、摇匀,测光度,作红起始含量90%参照值。定时测PH、旋光度,见表2(略)。

img

(来自电脑老机文件)

结果表明:

(1)5%碳酸氢钠针极大提高红稳定性。

(2)红组随PH不同稳定性有差异。

(3)B6组PH有所下降,但仍处于PH4以上,t0.9达2小时。

 

三、红霉素静滴溶媒选择。

药典和文献选用5%GS,浓度≤0.1%。临床常达0.2%,这仍在其溶解度内【11】。文献【12】最佳选择为生理盐水,有人【13】认为这种提法不确切,易被误解红可用生理盐水溶解。马荣桂提出红在2%浓度下于生理盐水中不盐析和4小时内稳定的意见【6】;另有报告,红和甲硝唑针配伍稳定【14】;不仅稳定,且对短小芽孢杆菌抗菌活性增强【15】;林格氏液、乳钠液等对红较稳定【5】。笔者认为,选不含糖输液作溶媒,优点是PH近中性(PH 6-7),但不能直接溶解,先注射用水溶解后加入稀释,操作繁琐,室温变化是否溶解完全难掌握,护理部门一向列为禁忌,临床难接受。甲硝唑针PH近中性(5.0~7.0),化学性质稳定,为良好溶媒;甲硝唑葡萄糖针PH4.5~7.5(85版药典增补本P62),生产控制4.5~5.5【16】,仍接近红稳定PH,可采用。5%(或10%)GS-PH虽对红不稳定,临床仍广泛应用,只要认识其机制,加PH调节剂(如vit.C针),仍可达治疗要求

 

四、选择何种PH调节剂

目前研究中除选不含糖输液外,主要是在提高GS输液PH方面探索【3】【4】。如加vit.C针,5%碳酸氢钠针【5】【2】【4】;氢化可的松针【7】。笔者认为加vit.C针1克以上为最佳,因为不管从治疗学还是操作方面,都是有利简单可行,且国际上就有过抗坏血酸红霉素商品【17】。加vit.C针对GS PH改变见表3(略),


img

附表3 维生素C 针对输液PH影响

5%GS;500 ml

原液PH值

+红0.5

+B6

0.1

+B6

0.2

+B6

0.3

+B6

0.4

+ C

0.5

+ C

1.0

+ C

1.5

+ C

2.0

PH值

4.08

5.76

 

4.14

 

 

 

 

 

 

PH值

4.08

 

3.72

3.59

3.52

 

4.58

4.83

 

 

PH值

4.04

 

3.67

3.57

3.50

3.46

4.50

4.73

4.87

4.98

红-红霉素;

维生素C 针规格;0.5/2 ml

B6针,规格:0.1/2 ml

 

五、结合临床研究静滴药物配伍禁忌

常见静滴药物配伍表,有104种,80种,110种,208种。纵观这些配伍表,多采用原药液和原药液直接配伍的方法,表现为一定的局限性;束缚了临床药物配伍应用范围。通常药物在高浓度时若无变化,在低浓度一般也无变化,在高浓度时若有变化,在低浓度也不一定有变化,大量静滴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加入输液稀释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山东省邹县医院药学人员,从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实际需要出发,在80种和104种配伍表基础上,观察其可见性变化(不包括不可见性),克服原表禁忌578处【18】。又如GS液中加青霉素G和vit.C,208种配伍表列为禁忌,但文献【19】【20】【21】指出配伍混合输注是稳定可行

因此,笔者呼呼,对静滴药物配伍表应结合临床作各个精细的研究,使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略)--(注:待找到底稿,补上文献)

2020-05-25,编辑。辛老师

文献

【1】=[146]李成章等,红霉素滴注液稳定性的实验观察,药学通报,1982,17(9):524;

【2】马桂荣,王良善;周维书;,乳糖酸红霉素在葡萄糖输液中的配伍变化,药学通报,1985,20(4):207;

【3】钟帼英  ,刘兴桂  等,HPLC法测定乳糖酸红霉素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

中国医院学杂志,1985,5(11):481;

【4】马晓华,史丽敏,提高红霉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实验,中国药学杂志,1990,25(4):211;

【5】=[144]史丽敏,等。红霉素在五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试验,中国药学杂志,1989,24(4):217;

【6】=[145]马荣桂等,乳糖酸红霉素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4(10):459;

【7】辛学俊,等,对大输液的PH调查,上海医院药学通讯,1992年4期39页。

【8】尤孝庆;曾旭;蒋新元;龙琳,维生素B_6注射液小白点解决方法的探讨,中国药学杂志,1991,26(3):167;

【9】周业康,药物分析杂志,1985,5(3):174;

【10】李君;张良志;张义霞;傅小平;用旋光法测定红霉素片含量,中国药学杂志,1991,26(2):101;

【11】周维书,为什么红霉素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反而减少?药学通报,1983,18(10):638;

【12】汪庆海,部分抗菌药物对输液的最佳选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5):200;

【13】解云崑,等,红霉素选用氯化钠液为最佳输液提法不确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5):221;

【14】杨文昌, 樊德厚,甲硝唑与十一种抗生素配伍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5):207;

【15】贺国忠,乳糖酸红霉素在甲硝唑注射液中的稳定性,中国药学杂志,1990,25(3):157;

【16】祝丽敏,等,甲硝唑G注射液化学稳定性的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8):365;

【17】葛孝炎;王金生;红霉素抗坏血酸盐的制备与药理研究,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1982年1期19页。

【18】张维滨等,常用静滴药物在常用滴注浓度时配伍变化的研究,华东地区第三次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分册,52页;

【19】张淑芳 孙文武,•青霉素钠在葡萄糖输液中配伍维生素c注射液的稳定性实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11):561(513)

(全文:可见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7fb67cffc8d376eeaeaa3180.html

【20】华寿度,等,青霉素钾在维生素C葡萄糖输液中的稳定性,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3):132;

【21】华家坤,鲍华仙,在10%葡萄糖输液中维生素C对青霉素抑菌作用的影响,现代应用药学,1987,4(6):21;



img

 

img

最后编辑于 2024-07-18 · 浏览 1990

1 收藏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