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憩室的认识
结肠憩室可发生在全结肠任何部位,其中乙状结肠发病率占80%~95%,其次为回盲部。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比十二指肠憩室少见。
[病因]
1可能与长期摄入低纤维素食物及肠腔压力持续升高有关,老年人发病与肠壁肌力减弱有关。
2憩室壁由黏膜层和浆膜层构成,因憩室袋缺少肌层无力排出内容物导致内容物嵌顿、淤滞,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憩室炎。
[诊断]
1.临床表现:
结肠憩室多无症状,有时出现下腹胀,阵发性绞痛或间歇性左、中下腹钝痛不适,有时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多由结肠功能改变所致。当憩室并发感染且累及周围腹膜时,左下腹痛加重,伴有腹泻、黏液便,以及发热、白细胞数升高,左下腹明显压痛及肌紧张。炎症邻接膀胱可产生尿频、尿急。憩室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反复感染常引起亚急性肠梗阻,表现为反复绞痛、腹胀及便秘,后期可继发结肠周围脓肿和局限性腹腔脓肿,如处理不及时,则憩室可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穿透形成瘘管。少数患者并发出血表现为少量便血或潜在出血,大出血少见,多见于老年人。
2.结肠镜检查:
为确诊手段之一。可直接窥见憩室口,明确观察黏膜有无水肿、糜烂及出血等病变。并可对肿瘤、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作出鉴别诊断。但急性憩室炎时,肠段固定、肠腔狭窄,列为相对禁忌证。
3.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表现为突向肠腔外圆形、椭圆形或烧瓶状囊袋影并与肠腔有细颈相通。其形状可随体位变动而变化,如憩室内含有粪石及其他滞留物,则外缘表现不规则,急性炎症时可因憩室内黏膜充血、水肿不能滞钡而不能显示。气钡双重造影有穿孔危险。如患者有急性憩室炎表现,可采用非侵入性CT检查。腹、盆腔CT检查是诊断憩室炎最适宜的影像学检查。
4.鉴别诊断:
临床上有发热、腹痛、黏液血便时常需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急性阑尾炎、Crohn 病等相鉴别,腹痛伴肠功能紊乱者要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
[治疗)
憩室无症状、无并发症时无需治疗,应嘱患者多摄取富含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并发明显炎症时(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多)需住院治疗。
1.一般治疗:低渣少刺激性半流或流质饮食。急性期避免刺激性泻药和灌肠。
2.药物治疗:抗生素宜选用喹诺酮类以及甲硝唑等。
3.手术治疗:结肠憩室如并发大出血、穿孔、肠梗阻、瘘管及脓肿形成应及时手术治疗。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结肠多发憩室开口

结肠开口隆起型

结肠镜下的开口

肠镜下的憩室开口

结肠造影多发憩室
最后编辑于 2024-07-11 · 浏览 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