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征

病例信息
患者,男 56岁,以“双下肢无力、吞咽困难6个月,加重1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10年;规律口服降压降糖药物,血压血糖控制良好;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吞咽困难,行走困难,偶伴有跌倒,症状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无视物模糊、声音嘶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在当地医院以“脑血管病、帕金森病”治疗,效果差出院;1天前感行走不稳症状加重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变化;否认传染病、外伤、输血、毒物接触史,无烟酒嗜好;父亲患“小脑萎缩”,行走不稳,母亲体健,2个妹有行走不稳症状,1姐1妹体健。入院查体:卧位血压143/94mmHg(1mmHg=0.133Kpa),立位1分钟血压130/89mmHg,立位3分钟血压129/85mmHg;内科查体无异常发现;神经系统查体:慌张步态,高级皮层功能正常,言语流利,欠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水平运动无受限,双眼下视稍受限,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IV级,肌张力增高,双手握拳、对指,足部拍打动作明显减慢,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深、浅感觉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指鼻试验、轮替动作、双下肢跟膝胫完成不稳准,双侧Choddock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闭目难立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指标在正常范围;基因检测患者SCA2(CAG)重复扩增数目为39次,达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的诊断标准(CAG)n(n为33-500);毛细血管电泳法结果显示,患者ATXN2基因CAG重复扩增数目为39次。纵坐标为相对荧光强度,横坐标为DNA片段大小(bp)。相对荧光强度最强的波峰其DNA片段为121.02bp。


患者头颅及颈椎磁共振影像T1、T2、 FLAIR序列显示双侧小脑、桥臂、桥前池的萎缩和扩大(红色箭头所示)。
分析处理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进行性平衡和协调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临床异质性神经遗传性疾病,各亚型之间症状既有重叠又各有特征,单从临床表现无法加以鉴别,唯有基因检测是最为有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SCA2在欧洲以及中国的所有病例中是第2常见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占大约12%,SCA2于1997年国内首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唐北沙教授报道,SCA2的基因定位于ATXN2的12q24,其5’端外显子1编码区含有不稳定的、多肽的CAG重复序列,CAG重复扩增超过正常范围就会致病。SCA2患者特征性的病理标志是亚细胞位点上出现的由PolyQ聚集形成的突起,通常在神经元的核内聚集,并形成核内包涵体,这些蛋白中的一部分出现在细胞质中,就会导致SCA2的发病,这个基因翻译出的对应的致病蛋白被命名为ATXN2。患者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左右,常表现进行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动作性与姿势性震颤、早期反射消失的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智能减退等;还有些SCA2型患者也表现为左旋多巴反应性的与帕金森氏病相似的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与本例患者临床症状相符;影像学方面,既往文献报道的SCA2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丘脑、小脑和脊髓萎缩,小脑白质和小脑中脚T2WI高信号,以及脑桥“十字征”。本患者MRI显示小脑和脑干萎缩,与既往的报道一致;Brenneis等的影像学研究显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存在第三脑室扩张,可以作为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要点之一;目前尚无ATXN2基因变异患者存在第三脑室扩张的报道,可能为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的SCA2型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本患者给予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也与既往报道的左旋多巴反应不良的帕金森综合征相符。
总结与讨论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不是一类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以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为组合表现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可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判断的敏锐性,减少该病的误诊率,使患者能够及时通过基因明确诊断,得到最优化的治疗。
最后编辑于 2024-07-10 · 浏览 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