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栓症:血脉之隐患,健康之呼唤


在医学领域,易栓症是一个相对专业且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导致的高血栓栓塞倾向的状态。
01 什么是易栓症?
易栓症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具有血栓栓塞倾向的病理状态,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遗传性易栓症又可以细分为天然抗凝蛋白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蛋白缺陷等,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抗凝蛋白、凝血因子或纤溶蛋白的功能异常,进而引发高血栓栓塞倾向。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包括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等。
获得性易栓症包括易栓疾病和易栓状态两大类,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的凝血与抗凝机制失衡,进而引发高血栓栓塞倾向。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慢性疾病,以及长期卧床、手术、创伤等临时性因素。
02 易栓症有什么表现?
易栓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血栓栓塞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静脉血栓栓塞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肿胀等;而肺栓塞则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此外,易栓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全身症状。
03
易栓症如何诊断?
易栓症常用的筛查指标包括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因子VLeiden突变、凝血酶原20210A突变等。对于疑似易栓症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筛查项目,如Hcy、活化蛋白C抵抗及MTHFRC677T突变,凝血因子Ⅶ、Ⅷ、Ⅸ、Ⅺ的评估等。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反映体内凝血系统的激活程度。此外,借助CT血管成像(CTP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血栓栓塞的部位和程度。
04
易栓症如何预防?
易栓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
3.避免长时间制动: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不动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因此,应避免长时间制动,适当进行活动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易栓症等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05
易栓症的高危人群
易栓症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遗传性易栓症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易栓症的病史,个体患易栓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如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乏等,在汉族人群中较为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慢性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或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容易引发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增加易栓症的风险。
2.手术或创伤后患者:手术或创伤后,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特别是大型手术、长时间卧床或下肢制动等情况,更易导致静脉血栓栓塞。
3.高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降低,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成分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增加易栓症的风险。
易栓症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病理状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了解其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易栓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和疑似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最后编辑于 2024-07-06 · 浏览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