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瘤解析

软骨母细胞瘤
【基本病理与临床】:
软骨母细胞瘤:
又名成软骨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性结缔组织。由Jaffe和 Lichtenstein首先命名、报道。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好发于骨骼发育阶段长骨骨骺的中间型(偶见转移型)软骨性肿瘤。典型的软骨母细胞瘤发生在长管状骨骨骺、骨端,亦可见于足、手、颞骨、脊柱等不规则骨。约占骨肿瘤的1%。
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60%发生在10~19岁年龄段,非长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发病年龄偏大(平均25岁以上)。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临床上,由于肿瘤靠近关节,约86%患者有近关节处疼痛,局部肿胀、跛行、关节活动不便,病程从几周到几年不等。主要体征为局部触痛,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关节活动受限,病程长者有肌肉萎缩。


【病理】:
肿瘤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的界线,周围有薄层硬化,常有囊性变,有时类似于动脉瘤样骨囊肿。肿瘤的主要成分为增生的成软骨细胞,核小,呈卵圆形,胞质淡粉红色或透明。软骨细胞周围有粉红色的骨基质或灶性钙化,约有1/3的病例可见特征性的窗格样钙化。病灶可有灶性坏死、囊变,或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S-100免疫标记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病因】:
组蛋白H3.3在基因转录调控和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表现突出。H3F3A和H3F3B是两个编码组蛋白H3.3的基因,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K36M基因突变抑制了H3K36甲基转移酶MMSET和SETD2,导致H3K36甲基化水平降低,这些表观遗传途径的改变阻断间充质细胞分化,从而导致软骨母细胞瘤发生。H3.3基因在软骨母细胞瘤中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子检测其基因突变是目前有力的辅助诊断方式。根据基因突变设计生产的抗体H3.3K36M也已经在国内外临床工作中使用。软骨母细胞瘤不存在IDH1和IDH2基因突变。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典型的软骨母细胞瘤位于长骨的骨骺、骨突(粗隆、结节),有的可跨过骺板累及干骺端。非长骨的软骨母细胞瘤约占10%,好发于足部,尤其多见于跗骨,如跟骨、距骨。特征性的X线表现为长骨骨骺区圆形、卵圆形偏心性溶骨破坏,病灶直径一般在2~5cm左右,边界清楚,周围有薄的硬化环,约20%可见斑点状钙化,少数病例可见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非长骨的软骨母细胞瘤病灶一般较大,均有不同程度膨胀,部分可见分房,常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
病灶边界清楚,周围有硬化边,肿瘤实质部分表现为低密度,囊性变则呈水样密度。CT能发现平片很难显示的软骨基质钙化,这一征象对软骨源性病变的诊断很有价值。


上图所示:右股骨远端软骨母细胞瘤
右股骨远端骨骺囊状略膨胀骨质破坏,病灶跨越骺板向干骺端扩展,边缘轻度硬化呈贝扇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


MRI表现:
肿瘤多半呈分叶状,T1WI上为低到中等强度信号,T2WI上肿瘤为高、低混杂信号,病灶的液性成分表现为高信号,大量不成熟的软骨基质、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和钙化呈低信号。约有82%的病例病灶周围可见骨髓水肿。在增强T1WI上,不成熟的软骨基质为无强化的低信号,软骨岛间的纤维间隔呈高信号的环形强化,肿瘤可突破骨皮质形成局限性软组织肿块。约有
16.7%的软骨母细胞瘤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MRI上可表现为液-液平面。

上图所示:左侧股骨软骨母细胞瘤
男性,16岁,髋关节痛数月。A.X线平片显示左侧股骨骨骺内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有少许硬化;B、C.CT平扫显示病灶内斑点状钙化,周围骨质增生硬化;D、E.T1WI、T2WI-FS冠状面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信号欠均匀,股骨头和股骨颈广泛骨髓水肿表现,髋关节积液。
【诊断要点】
①多见于骨骺闭合前的青少年;
②好发于长骨骨骺,可累及骨性关节面或跨越骨骺板累及干骺端;
③典型X线表现包括:骨骺偏心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扇贝状;有1~2mm宽的硬化边使肿瘤与邻近骨质分开;病灶内有程度不同的钙化;干骺端附近可见骨膜反应;
④CT显示病灶内的钙化敏感,提供定性诊断依据;
⑤MRI显示广泛骨髓水肿和邻近关节积液、软组织肿胀对诊断有较大帮助。


【总结】: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成软骨性肿瘤。本病多见于青少年,80%以上发生于11~30岁。多发生于四肢长骨,以股骨和肱骨最多见。肿瘤多位于干骺愈合前的骨骺,亦可跨越骺板向干骺端扩展,X线或CT显示肿瘤呈有类圆形囊状略膨胀破坏,边界清楚,常显示硬化,边缘多数有分叶呈贝扇状,其中可见斑点状钙化。
最后编辑于 2024-07-05 · 浏览 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