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闲聊下在香港做医生



时隔一年,再来说说在香港做急诊科医生的感受吧。之前一篇帖子有好多同仁的关注,那么再来讲讲吧。
我是急诊科的医生,香港的急诊科(A&E)和内地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香港的急诊是不分科的,部分内地(不是全部)医院的急诊还要分急诊内科,急诊外科,需要有外科或者骨科医生在诊间坐诊,而在香港,急诊就是急诊科医生,以及其他科(如家庭科,外科或放射科)来轮转的医生坐诊,接诊病人也不分科,所有内外妇儿的病人都要看。说实话一开始上手的时候压力会略大,因为急诊要求医生的医学知识既扎实又全面,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处置,对于每一个初到急诊的医生都是不小的挑战。
前天下班后和一个刚来急诊轮转的surgical trainee聊天,他告诉我紧张的不得了,对于系统的不熟悉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更大的挑战是将会面对很多未知的病人。外科病房收新症通常都有急诊或者门诊的notes,在收症之前就可以大致知道这是一个什么case,需要准备些什么,大致需要做些什么,是需要放下手中所有工作即时去看还是可以先把手头的病人处理完再去看。而急诊看的病人可以说进来就是一张白纸,只有护士简单的triage note,需要自己从头开始问起,要迅速的抓到重点(你不可能花个20分钟去问个history,那不是急诊医生应该做的事),并且不能花太长时间。
急诊医生的日常,就是要翻shift更,比如我们医院就分为A更,P更和night更,也就是分别对应早班,下午班和夜班,每一个更都是8小时固定时间。工作的时候,就是不停的看诊,处置,基本没有时间去摸鱼。其实这样的生活相比外科或者其他科来说,有些人会觉得工作期间压力更大,因为不像其他科一样巡房之后可以喘口气什么的。我个人则是更喜欢这样的生活,工作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休息的时候就完全的放松。
最挑战的时候就是在抢救室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别说病人会tachycardia,我也会-_- 抢救的内容全世界都差不多,就不展开讲了。
急诊医生是没有分周末或者公众假期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排班去看诊。不过香港的制度保证了我们每一周都至少有一个完整的24小时休息,而如果在公众假期上班,则一定会有额外的一天补休。
很多人问我现在收入多少,对于这一点我只能说一定对的起你的付出。作为MO,薪水大致是7-14万hkd左右,每年加薪。也许有人会说,香港的消费很高,花费很大。但事实上,作为香港收入前10%的工种,这种消费水平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当然,作为公立医院的医生,和大富大贵基本不沾边。若要一夜暴富,我认为根本不该来从医。
最近香港开放了全球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免试来港行医,说实话我并没有很详细去了解这个新政,只是知道需要绑定在公立医院一定年限。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同工同酬。我相信免试注册的医生我们考试的医生应该是一样的人工标准。免试一定不会是随便就可以来香港做医生,参考新加坡的注册制度,满足了条件之后还要面试,面试过了才能来港行医。
今年有很多人在说LMCHK提高了难度,降低了通过率。于是有人说,香港不缺医生了,不再需要海外医生了。如果单看通过率的数字,确实是不高,但有这种不缺医生的想法未免太幼稚武断了。如果不缺医生,香港政府干嘛还要开放免试注册呢?
对于大多数想来香港从医的同仁,我依然觉得考LMCHK是最稳妥的办法。考过会分配实习,实习期间表现好一点就更多机会可以拿到residency training位。不要去多想免试注册,至少在现阶段,这和大多数人无缘。
我在香港做医生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有辛酸,有泪水,有感激,有笑容。在我看来,生活就应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最后编辑于 2024-07-03 · 浏览 12.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