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家属拒绝签字,医生该如何作决策

按:
本文报道案例,具有普遍性。一些人可能认为:医生就是为了赚病钞票。
从民法典“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基本法则上说,完全应该尊重患者自主选择,但涉及家属签字同意,有可能涉及后续系列医疗负担。
这是现实问题,各人切身影响,想法各异。
这文报道,从法理上,医疗方处置方法上,完全值 得推崇。
此报道,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故收录。
2024-07-03,收录,辛老师
临床伦理·案例评析
高龄患者家属拒绝签字,医生该如何作决策
健康报,2024年6月25日(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 林连君
【案例描述】
苗某,男,86岁,主因“间断腹痛1年、加重伴腹胀、呕吐1天”就诊。既往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陈旧性脑梗、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入院后完善外周血化验、腹盆部CT等检查,考虑为乙状结肠癌,由于肿瘤环肠管生长、阻塞肠腔,导致肠梗阻。普外科急会诊考虑患者存在急诊手术指征,应切除肿瘤,经皮造瘘,缓解肠梗阻,以免因出现肠源性感染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而失去手术机会。但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高。患者本人神志清楚,表达了积极手术的意愿,且基本了解手术和围麻醉期风险。
医生电话联系告知患者独子,他的父亲病情危重,且有急诊手术指征。出人意料的是,患者儿子拒绝来医院签署病情危重通知书,且拒绝让患者接受手术,表示如果医院为患者做手术,将投诉医院。
主管医生向医院医务处、法务部门汇报沟通上述情况,并联系神经内科、普外科医生到场。在医务处工作人员、法务部门律师共同见证下,神经内科会诊医生确认患者神志清楚,可自主表达意愿。普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共同与患者沟通手术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患者再次清晰表示愿意积极手术、承担风险,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等法律文书,全过程均有录像录音记录。医生为患者争分夺秒进行术前检查、备血、联系手术室等,做好术前准备。
与此同时,医院医务处等部门积极联系患者儿子所在单位,协调劝说他来医院。患者儿子来院后,医护人员再次与其充分沟通,最终他同意手术并签署授权委托书、手术知情同意书及病重抢救通知书。
最终,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成功切除肿瘤,缓解了肠梗阻,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的主要伦理问题是:面对高龄、病情复杂、基础疾病众多、手术风险大、家属难以沟通的患者时,医生如何快速决策、抓住稍纵即逝的救治机会?
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的核心原则是:患者利益高于一切,不遗余力挽救患者生命。
医生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等。本案例中患者神志清楚,对病情充分知晓,可清晰表达是否手术的意愿。但由于患者唯一直系亲属儿子坚决拒绝手术且拒绝来医院沟通,主管医生启动应急流程,保障了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虽然此时已具备了手术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但医生和医院相关部门仍努力积极与患者儿子取得联系,并动员其来院沟通,最终让患者儿子也充分理解了病情,同意手术。
事实上,对于高龄、复杂疾病患者,手术不确定性更加突出,获得患者直系亲属对病情的理解和知情同意,对于患者本人、手术团队和其他所有医护人员均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应发挥智慧,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促成医患共同作出对患者最有利的决策。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齐心协力及时完成救治是最理想的结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更多高龄、复杂疾病患者将出现在医生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作决策,不仅要帮患者争取最大获益,不遗余力挽救患者生命,避免失去稍纵即逝的救治机会,竭力为患者减轻痛苦,保障生活质量和人格尊严,还应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与家属做好充分沟通,尽力缓解安抚其紧张、焦虑或畏惧情绪。
唯有如此,才能加深医患互信,促进医患和谐。
最后编辑于 2024-07-03 · 浏览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