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探测器PMT与APD的区别?看这篇就够了!
话不多说,直接上对比图,一图了解光学仪器(比如:流式细胞仪)如何选择 :

再来细聊下PMT和APD的工作原理:
PMT(光电倍增管)的原理:
PMT: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是将微弱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真空电子器件。光电倍增管用在光学测量仪器和光谱分析仪器中。它能在低能级光度学和光谱学方面测量波长200~1200纳米的极微弱辐射功率。当光照射到光阴极时,光阴极向真空中激发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按聚焦极电场进入倍增系统,并通过进一步的二次发射得到的倍增放大。然后把放大后的电子用阳极收集作为信号输出。因为采用了二次发射倍增系统,所以光电倍增管在探测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的辐射能量的光电探测器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极低的噪声。
PMT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电效应和倍增过程。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详细步骤:
光电转换:PMT的光阴极是一个具有光电效应的金属表面。当光子照射到光阴极上时,光子的能量被传递给光阴极上的电子,使其获得足够的能量从金属表面解离,形成自由电子。这个过程被称为光电效应。
倍增过程:光阴极产生的自由电子被加速器电极加速,向着第一个倍增极移动。倍增极由一个个环形的金属环组成,每个环上都有一个高压电极,使电子受到电场的影响向前运动。当电子通过倍增极时,它们会与倍增极上的金属环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次级电子。这些次级电子被下一个倍增极加速并与之碰撞,产生更多的次级电子。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使得电子数目呈指数级增长。
电子输出:当电子经过所有倍增极后,它们会进入收集极。收集极是一个环形的金属电极,负责收集所有经过倍增过程的电子。当电子到达收集极时,它们会引起电流的变化,从而形成可观测的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可以通过外部电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归纳起来,PMT工作原理的关键在于光电转换、倍增过程和电子输出。通过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然后通过倍增过程将电子不断放大,最终在收集极产生可观测的电信号。这个过程实现了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放大的功能。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的原理:
APD:雪崩型光电二极管 APD(avalanche photo-diode),是利用半导体内部载流子的雪崩倍增作用工作的光敏器件,具有高速响应和高灵敏度特性,也被称为固体光电倍增管。
APD的工作原理基于碰撞电离和雪崩倍增效应。具体原理如下:
碰撞电离:在APD中,当外加电压接近其反向击穿电压时,势垒区中的电场会变得非常强。电子和空穴在势垒区中作漂移运动时,会获得很大的动能。它们与势垒区中的晶格原子碰撞,产生电离,从而激发出新的电子和空穴。
雪崩倍增效应:新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继续漂移,并再次与晶格原子碰撞,产生更多的电子和空穴。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形成雪崩倍增效应,导致电流迅速增加。
归纳来说,APD通过碰撞电离和雪崩倍增效应实现光电转换和电流放大。在高反偏压下,APD的势垒区电场很强,导致载流子获得高动能并产生电离,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载流子,形成雪崩倍增效应,使电流迅速增大。
最后编辑于 2024-07-02 · 浏览 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