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刘登堂教授谈精神分裂症治疗,长效针剂如何解锁「旋转门」僵局

发布于 2024-07-02 · 浏览 2080 · IP 浙江浙江

近些年来,精神分裂症的诊疗取得很大进展,但「旋转门」现象仍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即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院,不久又因病情复发而不得不返回医院的循环。如同一个永无止境的旋转门,患者似乎永远无法真正走出医院的大门,迈向自由和健康的生活。

那么,助力精神分裂症患者突破「旋转门」困局的关键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用药策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刘登堂教授,为大家分享精神分裂症临床诊疗中的经验和见解。

img


Part 1 治疗策略:功能恢复比症状消除更重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高致残的精神病性障碍。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超过 65% 的患者病程大于 10 年[1];还有数据显示,33.5% 患者在出院 1 年内复发,80% 首次发作的患者在 5 年内复发[2]。病程长期迁延、反复发作不仅对患者本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也对家庭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刘登堂教授指出,早期阶段是治疗不依从、复发高风险时期[3],而一旦中断治疗,患者易复发并导致治疗难度的增加,因此,既要重视早期干预,还要重视长期维持治疗[2]

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等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治疗侧重有所不同[2],现在国内外观点认为功能康复甚至比症状消除更重要,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呼吁要不断加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管理、家庭和社会支持。


Part 2 药物选择:长效针剂破局依从性难题

全病程管理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药物,提升患者依从性是重要一环,“目前临床上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管理工作都是由患者家属来督促开展的,许多患者由于病耻感,主观上并不愿意接受治疗,因此经常出现断药、停药的问题。”刘登堂教授指出,将普通的口服剂型替换为“入口即化”的口崩片、口溶膜,或者由口服药物改为注射长效针剂,选择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案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一项样本量超 7 万、平均随访 12.5 年的自身对照的病例系列研究显示,与口服抗精神病药相比,长效针剂可显著降低患者再住院风险,且长效针剂早期应用*(住院风险降低 76%,IRR = 0.24)相比晚期应用(住院风险降低 55%,IRR = 0.45),患者的获益更多[4]。临床还发现,长效针剂的不良反应相比同种化学成分口服药物更小,我们在临床上使用长效针剂后,确实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治疗中断的发生。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指南/共识已将长效针剂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程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推荐在精神分裂症各个阶段使用长效针剂,越早使用,患者获益可能越多[5,6]。近年来,我国长效针剂的应用率有所提高,当然,未来进一步推广也很重要[7]


Part 3 药效衔接:首个国产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组合值得期待

随着疾病认知和循证依据的积累,专家共识中已将长效针剂作为维持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线治疗策略。近年来,国内长效针剂的供给也在不断提升。

前不久,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获批上市,用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随着该产品的获批上市,我国首个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组合也应运而生。

2021 年,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获批上市,该药每两周给药一次,首次注射后无需同时补充口服制剂,且能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一项单臂、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治疗 2 周末,患者 PANSS 总分较基线水平下降,且 PANSS 量表的各个分量表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下降,PANSS 总分减分有效率为 37.9%,提示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能够快速改善急性期患者多维度精神症状、早期起效[8]

img

图1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急性期快速改善多维症状[8]

帕利哌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具有良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的作用。一项纳入 832 例精神分裂症相关复发成人患者的真实世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单药治疗复发患者可降低再复发风险、减少住院次数以及医疗费用[9]

img

图2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与口服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相比(*代表每位患者每年)[9]

绿叶制药提供的两种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可以满足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需求,其中,利培酮微球针剂适合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而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更适合于巩固期治疗及维持期治疗。刘登堂教授指出,“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从利培酮到帕利哌酮具有有效成分的连贯性,两药的序贯治疗方案是可行的。”该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的同时,相比进口药物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有望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可选择的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给药周期长短不一,从半个月,到 1 个月、3 个月都有,半年一针的剂型前不久也已在华上市。对此,临床应该如何选择,是否注射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刘登堂教授认为并非如此。他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对于不同患者,不同阶段,长效针剂的选择策略是不一样的。“以早期的急性期干预和长期的维持治疗为例,不同阶段的治疗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全病程治疗中可以通过不同给药周期剂型的组合进行更好的疾病管理。在急性期,我们希望能快速控制患者症状,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所以两周一针的长效针剂更适合急性期的治疗;而一月一针等更长周期的长效针剂剂型,则更适合维持期的治疗,但也不宜过长,否则反而容易导致部分维持期的患者失访。


小 结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也是决定患者预后和社会功能改善程度的核心因素。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被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为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的方式之一[5,6]。但我国目前长效针剂存在使用率低、使用时间晚、使用人群局限等问题,长期用药对个人经济压力和社会医疗负担较大,而随着诸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等国产长效针剂的陆续获批上市,为我国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多用药选择,降低其经济负担并提升可及性。

*长效针剂早期应用:定义为首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两年内开始长效针剂治疗


参考文献

[1]Thongsalab J, Yunibhand J, Uthis P. Navigating personal recovery: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chizophrenia outcomes in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Gen Psychiatr. 2024;37(2):e101325.

[2]赵靖平,施慎逊.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3]Arango C, Fagiolini A, Gorwood P, et al. Delphi panel to obtain clinical consensus about using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 to treat first-episode and early-phase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goals and approaches to functional recovery. BMC Psychiatry. 2023;23(1):453.

[4]Wei Y, Yan VKC, Kang W, et al. Association of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 and Oral Antipsychotics With Disease Relapse, Health Care Use, and Adverse Events Among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JAMA Netw Open. 2022;5(7):e2224163.

[5]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社区应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29):3587-3602.

[6]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司天梅,李凌江.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 53(2):99-110.

[7]TANG CT, CHUA E C, CHEW Q H, et al. Patterns of long 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 use and associated clinical factors in schizophrenia among 15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 [J] . Asia Pac Psychiatry, 2020, 12 (4) : e12393.

[8]李茜,张云淑,严保平,等.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2): 4007-4012. 

[9]Patel C, Emond B, Morrison L, et al. Risk of subsequent relapses and corresponding healthcare costs among recently-relapsed Medicai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real-worl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urr Med Res Opin. 2021;37(4):665-674.

精神分裂症 (122)

最后编辑于 2024-07-02 · 浏览 2080

回复3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