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1例
病例信息
患者朱某某,女,76岁,2024年6月12日入院。
主诉:头昏、步行不稳2年,加重2周。
现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昏不适,呈持续性,体位变无影响,无视物旋转,无黑曚及跌倒发作,伴步行不稳,向一侧倾斜,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在我院门诊治疗后症状好转,近2月来头昏时轻时重,未系统治疗。2周前前自觉头昏明显加重,休息后无好转,遂为进一步治疗,门诊行头颅 DWI 示:1、脑干新鲜脑梗死;2、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发软化灶形成,脑白质脱髓鞘。增龄性脑萎缩。以"脑干梗死"收住我科。本次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无胸痛,无腹痛、腹泻,无意识丧失,无大小便失禁。平素精神食纳一般,夜休可,大小便外观正常。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余,血压最高160/100mmHg,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详。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居本地,无外地旅居史。生活规律,无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
月经及婚育史:月经规律,现已绝经,适龄婚育,家人均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特殊遗传、传染病史可记。
体格检查
T :36.3℃, P :82次/分,R :20次/分, BP :11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可,扶入病房,主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五官无畸形。鼻通气畅,鼻腔内未见脓副鼻窦无压痛。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未见脓血性分泌物流出,乳突无压痛。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双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对等,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叩诊不大,心率82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坦,腹式呼吸不受限制,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Murphy Sign 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4次/分。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0n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自如,无眼震。双侧眼裂相等,皱眉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软腭活动可,悬雍垂居中,伸舌不偏。吞咽良好,咽反射正常。四肢肌肉无萎缩,双侧偏身痛觉对称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双侧 Babinski 征可疑阳性,双侧 Chaddock 征阴性。颈强直,颏胸距二横指,克氏征可疑阳性,布鲁津斯基征阴性,共济运动: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无。
初步诊断:
1.脑干梗死。
2.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沉:103、白介素-6 37.17,降钙素原未见异常,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甲功、凝血系列未见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6.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6%,淋巴细胞百分比15.6%,血脂示甘油三脂*1.84mmol/L,总胆固醇*5.89mmol/L,低密度脂蛋白*4.73mmol/L,同型半胱氨酸23.3umol/L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阴性,呼吸道六项病原体回报阴性。
颈部血管彩超示:双侧颈总动脉斑块形成。
心脏彩超示:1、各心腔大小及结构未见异常 2、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收缩功能正常。
肝胆胰脾+泌尿系B超示:脂肪肝 胆囊结石 胆囊炎 胆囊腔内不清,建议进一步检查,胰、脾、泌尿系未见异常。
胸部CT示:1、慢支,双肺多发条索灶,右肺上叶实性结节、下叶肺大泡。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钙化。2、冠脉壁钙化。3、扫及轻度脂肪肝。
腰穿脑脊液压力:186mmH₂O。脑脊液常规+生化示:透明度微浑 偏高,潘氏试验阳性(+)阳性,蛋白定量2.18g/L,氯化物104.7mmol/L,葡萄糖1.61mmol/L,白细胞细胞计数36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沉103mm/h,白介素6 37.17pg/ml,D-二聚体测定1.61mg/L。

处理分析
患者住院第二天发热,体温39℃,出现肢体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无畏寒、头痛、背痛、腹泻、恶心、呕吐,无咳嗽、咳嗽,无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给予物理降温、退热、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未见下降。
总结与讨论
结合炎症指标(血沉、白介素6)+脑脊液细胞数、CSF蛋白及CSF压力,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再次向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建议患者转院治疗,患者协商后同意转院,二线主任医师查过病人后同意转院,嘱转院后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脑脊液NGS高通量测序(脑脊液基因检测)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编辑于 2024-06-30 · 浏览 1.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