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黄色素瘤(黄斑瘤)
胃黄色素瘤是胃的一个良性病变,主要是由胃黏膜的脂质沉积所造成,并非真正的肿瘤,组织病理学显示该瘤由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本病无临床表现,腹胀、腹痛、反酸、暖气等症状多由合并的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所致,主要采用内镜下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本病如没有其他异常症状,一般采取观察治疗,大多数患者基本能得到治愈。


胃黏膜性炎症及老化
由于局部脂质代谢和运转障碍,大量脂质沉积,并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形成泡沫细胞,引发该病。
脂质代谢异常
脂肪类物质在体内的合成、分解、消化、吸收、转运中发生异常,使各组织中的脂肪过多或者是过少,从而影响身体机能。
好发人群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以男性多见,老年人体质较弱,胃肠道功能较差,易引发疾病。
萎缩性胃炎患者
患者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易诱发此病。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会导致患者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且糖尿病患者中胃黄色素瘤的检出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典型症状
胃黄色素瘤本身无任何典型症状。
胃镜检查
胃镜下呈黄色或黄白色、稍高出黏膜面的平坦小斑块,病灶通常较小,直径5~10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可发生于胃内任何部位,以胃窦部多见。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见黏膜内有成团聚集的吞噬细胞,胞质丰富,内含透明脂质。
手术治疗
活检钳钳除适用于小病灶;圈套器电凝切除适用于凸出较高、直径较小的病灶;内镜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病灶,通过内镜观察,明确病变大小,是否隆起,局部微结构情况,是否合并有溃疡情况进行调整。
比较小,比较少,可以观察,现在主要不明确这种疾病是否与胃溃疡,胃部的肿瘤是否有明确关系。
最后编辑于 2024-06-26 · 浏览 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