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台---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从第一台全飞23年的10月份,到现在,可上手的患者不多,将近十个月的时间里,全飞断断续续做了四十台了,从最开始的是一台颤颤巍巍、战战兢兢,到后面的时而觉得“手术也没那么难”时而下台后“垂头丧气、怎么也做不好”。。。。。。再到现在的“台上不慌了,好像稳一些了”,对于手术操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有心得。
先说说进步吧 ,毕竟这么久了,如果还是没进步,手术看着还是这么“费劲”,就枉费了师傅带我的一片苦心。
1.整个过程“手稳了很多”,最大原因是上台心理没那么大压力了。
2.分离过程的阻力小了很多,并不是因为扫描质量比以前好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分离的手法“降低了阻力”,以前是“硬分、乱分”,像推一个“杆,整体水平前推”阻力很大,角膜变形,手也没有掌控里,整个过程不知道是“手臂在用力”还是“手腕在用力”还是“整个胳膊在用力” ,现在不知不觉会把力量都转移到“手指”上了,使用“捻动的力量”类似“圆规”在画圆,开始只是思想意识到了,但是动作总是做不出来,现在就是使用了“滑动的捻里”从而降低了层间的阻力,分离起来更容易一些。

3.手术参数都已达到损伤最小程度,切口2.0mm,切口没有撕裂,基底10,透镜分离比较透彻,完整取出。
仍需提高之处:
1.手术稳中速度可以再提升一些,这个的前提是保证质量。
2.分离下层的方式,“过瞳孔区一下抵到底部”有些专家不建议,担心如果出现异常影响瞳孔区光学质量,不建议器械从“中间扎进去”,但是这点我个人觉得有待商榷,分离时只要清楚分离器械所到位置,缓慢分离应该没有太大影响。
3.还有关于术毕是否进行层间冲洗的问题,目前也没有达成一直意见,现在我常规不冲洗。
4.最后就是关于手术器械的问题:目前我们可用的分离器,一共有四种,①一种长的扁头的,另一头合并小钩子,这种在半飞使用,全飞我没用过,②一种长的圆头合并另一头90°头小钩子,就是视频中我用的那种,总体感觉还行,但是长头的根部有点太粗了,③单头的长钩,弧度适中,粗细恰当,我比较喜欢用来分离层间,但是不足之处没有小钩那头,分离切口还需要用小钩子来分,来回更换器械比较麻烦,④最近新试用了一种长钩合并另一头120°小钩的,这个我还没上手试,下回试试,长钩会细一些。

这是第④种器械,有空把前三种也拍图和各位老师分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挑选一把顺手的器械也是一种无形的帮助。
手术没注意到的需要改进之处,请路过的老师不吝赐教
,感谢。
最后编辑于 2024-06-21 · 浏览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