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香园,我与应用呼吸生理学的邂逅

2008年,丁香园BBS的麻醉版块特别火,那里,不分昼夜,讨论声此起彼伏,很多麻醉界的泰斗也经常上来讨论问题,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我,被这股热情的火焰所点燃,也尝试着做一些所谓的深度思考。
一次,我陷入沉思:"当呼吸时,是上肺先吸气还是下肺先吸气?为何会这样?"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这份好奇与求知欲,我将疑问扔给了丁香园的麻醉版块,期待那里的智者们能为我解开这个谜团。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11327762?keywords=%E8%82%BA

那一刻,我的提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在众多回声中,一位名为lijess的老师,以其深邃的回答,为我解开了心中的迷雾。她不仅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惑,还向我推荐了《应用呼吸生理学》一书,称其为麻醉医生的宝典。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得知,那位lijess老师,竟是广东省医院心脏麻醉科的梁杰贤主任,难怪她的见解如此精辟,她的指导如此精准。
这番讨论,如同春风拂过心田,激发了我对《应用呼吸生理学》这本书的浓厚兴趣。然而,当时的我,英语水平尚显稚嫩,面对原版书籍的深邃与广博,感到了一丝力不从心。心中渴望着知识的滋养,却又畏惧语言的障碍,于是我开始寻找那本书的翻译版本,希望能够跨越语言的壁垒,更深入地探索呼吸的奥秘。在书海中遨游,我终于找到了那本翻译版的书籍,但发现它是1983年出的第二版译本,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如同寻宝者发现了宝藏,我迫不及待地将它购入囊中。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即使是83年的译本,有许多知识点也未曾掌握,通过阅读,我对呼吸生理的理解愈发深刻,对医学的热爱也愈发炽热。

为了不辜负这份热爱,也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我决定挑战自我,购买了《应用呼吸生理学》的第二版原版。每当夜深人静,灯光下,我与原版书籍的对话,就像是与智者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理解,都是对自我的一次升华。

当我手捧着第二版原版的《应用呼吸生理学》,一页页翻阅间,我惊讶地发现,这书竟是上海中山医院呼吸科的钮善福教授所用过的参考书籍。这不仅是一份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份智慧的馈赠。

深入了解后,我得知这本书自1969年首次面世,名为《Applied Respiratory Physiolog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naesthesia》,它的诞生,是写给那些在无影灯下,与生命赛跑的麻醉医师们。这本书以呼吸生理学为基础,特别针对麻醉领域的临床需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呼吸相关的各种问题。它的内容不仅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更因其实用性和权威性,受到了各科医师的推崇和青睐。

自第二版起,《应用呼吸生理学》便以其全面而深入的内容,覆盖了呼吸生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呼吸疾病、麻醉、急诊等专科医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1977年出版的第二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于80年代悄然传入我国,成为我国老一辈呼吸病学家的宝贵知识源泉。这本书,不仅承载着知识的重量,更见证了一段历史的变迁。1983年,我国学者陈毓槐、侯慧存教授,历经艰辛,将这部经典之作翻译成中文。侯教授,华西协合医学院1951年毕业,民国时期的才女,她的参与,更增添了翻译工作的传奇色彩。这一翻译工作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为医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未能及时再版再译,渐渐地,它的身影在读者的视线中变得模糊。但在丁香园这个著名的医学论坛上,它一直被视为一部宝藏图书,一部被大家公认的经典著作。它的名字,一直在医学人的口中传颂,被呼吁再次翻译,以期让更多的医学工作者能够接触到这部充满智慧的巨著。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121664?keywords=Applied+Respiratory+Physiology

在沉浸于多本呼吸生理学的著作之后,我依然发现《应用呼吸生理学》以其深邃的见解,透彻的阐释,独树一帜。从60年前第一版那11个章节的精炼,到如今第九版35个章节的丰富与拓展,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呼吸生理学领域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巨大飞跃。它让我深刻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呼吸这一生命基本过程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尽管心中充满了对这部作品的敬意与渴望,我却发现,尽管岁月流转,却鲜有专家再度拾起翻译的笔,将这部经典之作更新至最新版。每当想到这一点,我的内心便有一股莫名的遗憾。
经过十余年的磨砺与学习,我的英语水平有了些许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共同在医学的海洋中探索,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还有幸担任了丁香园医学英语版的版主,这份荣誉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医学翻译道路上前行的决心。我的书架上,多了许多译著,有的由我主译,有的则是我担任秘书,这让我学会了与出版社编辑的沟通与协作。
当《应用呼吸生理学》第九版英文版问世时,我心中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激情,思索着是否将其翻译成中文,以飨国内同道。在与另一位主译张骅老师深入交流后,我们达成共识,并向出版社提出了申请。在得到出版社的同意和支持后,我们开始组建翻译团队。
丁香园的许多会员,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加入我们的翻译团队,他们的热情与才华,为这个项目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其中,包括呼吸胸外版的版主ljzhang168,以及我们团队中天津三院ICU的王志勇主任。王主任原本很钟意该书,有意组织自己的翻译团队,但由于组织团队的种种困难,他最终选择加入我们的团队,与我们一同肩负起这份翻译的重任。
但当真正投身于《Nunn和Lums 应用呼吸生理学(第9版)》的翻译工作时,我们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难。这本书,不仅非高年资医生难以理解,而且许多理论在国内尚属首次亮相,再加上其新颖与深奥,着实令人望而生畏。不仅如此,这本书历经多次再版,其语言精炼至极,句子构造复杂,逻辑关系错综复杂,宛若迷宫一般。书中的许多概念、行文习惯和表达方式,都与我们以往的经验迥然不同。部分段落及语句阅读起来,其难度甚至超过了GRE考试,这对翻译工作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然而,尽管困难重重,我们整个团队对于翻译好整本书的渴望却是异常强烈。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我们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将这部医学巨著的精髓,准确而生动地呈现给中文读者。




为了追求翻译的至臻完美,我们对部分稿件审校了十余次的。在遇到那些令人困惑的难题时,也曾拿到英语版来讨论。那些热烈争论、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翻译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怀念。彼此为了某段话、某一词语的翻译,能够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而挑灯夜战的精神所感动。
我个人对整本书进行了三遍的校对。第一、第二遍校对时,我对照着英文原文校对,第一遍专注于纠正各种翻译错误;第二遍则在修改错误的同时,增添了译者的注释,努力纠正那些过于"欧化"的语言,使之更贴近中文的表达习惯。
第三遍校对时,我脱离了英文原文,通读全文进行修改,力求使译文更加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我特别关注了定语的前后顺序,以及动词和名词的转换,努力将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以实现信、达、雅的翻译境界。
第三遍校对期间,正值春节。即便在这样一个家人团聚、欢庆佳节的时刻,我也没有放松对该书的翻译校对。大年夜,当万家灯火通明,鞭炮声此起彼伏时,我依然沉浸在书页之间,每天都在阅读、思考、修改。连续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与文字为伴,与呼吸生理学知识为伍。
原著中众多晦涩难解之处,为了使读者能够更顺畅地理解其深邃的思想,我们这本译著特意添加了丰富的译者注。这些注释,是我们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后,精心补充而成的,它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额外的解释和背景信息,也成为了本书独特的价值所在。
可以说,这些译者注是我们与原著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是我们与读者沟通的纽带。它们让我们的译著不仅限于文字的转换,更成为了连接中英医学知识的纽带,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对于这本世界经典著作的翻译,我们不敢妄自菲薄,认为我们的译著已尽善尽美,但我确信,我们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无愧于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能够让中文读者领略到原著的精髓,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我们作为译者的用心和努力。
在这部著作的翻译过程中,我不得不坦言,由于书籍本身的难度,我们面临了诸多挑战。在翻译过程中,常校对到一些难以令人满意的翻译段落,这些时刻,我的情绪有时难以抑制,甚至发火。这里,我要向各位译者表达我最深切的感激之情,感谢你们对我的严格要求所展现的宽容与理解。

在翻译的征途上,我们团队的严谨与执着不仅在内部凝聚了力量,也悄然感染了那些在群组中默默吃瓜的老师们。他们见证了我们对每一个词句的推敲,对每一个概念的深究,以及对翻译质量的不懈追求。这份精神,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悄然吹拂过旁观者的心田,激起了他们深深的钦佩。
这些老师,虽然未直接参与翻译,但他们的目光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我们额外的力量。他们的认可和赞赏,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我们精神的最好肯定。

后来,在丁香园版主群的静谧空间里,我向各位版主介绍了我们这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译著。他们纷纷表示祝贺,向我发来关切的询问,询问这本书何时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何时能够翻开它那充满智慧的篇章。


去年七月,阳光透过葱郁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踏上了前往科技文献出版社的旅程。在那里,我有幸与我们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会面,共同探讨了如何将这本书打造成一部既专业又易于读者理解的精品,让它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时光荏苒,将近一年的时光悄然流逝,终于,在这个充满期待的时刻,我手中捧着这本书的样书,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诞生,更是我们团队800多个日夜呕心沥血的结晶(正式书籍约7月底前出版)。


今天,我怀着无比诚挚的心情,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此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呼吸生理学的宝典,带你深入探索人体呼吸的奥秘,更是一本英语翻译的实践之作,让你领略翻译艺术的精妙。
通过这本书,你不仅能吸收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能学习到如何将复杂的英文专业术语,转化为准确、流畅、优雅的中文表达。你也可以尝试亲自翻译,探寻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追求“信达雅”的境界,如何巧妙地克服“欧化语言”,使之更贴近中文的表达习惯。
这本书是我们团队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对翻译艺术的不懈追求。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你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体会到翻译的魅力,感受到我们团队在翻译道路上的努力与坚持。
最后编辑于 2024-06-08 · 浏览 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