鍉铍针和电刀在肛肠科应用中的区别
一.电刀
电切,电凝是电刀的两大功能。
电刀工作原理是,把高频电能转换在电刀头上,再通过人体组织(液体电解质)的能量转换,达到“割切”效果。其一电化学效应——交电流通过组织液,使阴、阳离子交换,导致病变部位变性。其二热效应——切割加凝血。其三法拉第效应——普通交流电会使人体产生触电感,而高频率则不会。
温度控制后的效果:
1.温度在60—100℃时,水汽蒸发慢,电刀可体现出即时止血效果。
2、达到100℃时,组织液会汽化,蛋白质变性凝固,提现出电刀的切割效果。
3、超过150℃时,组织可碳化。黏连和止血作用会丧失。操作者须谨慎,应避免出现。
可以看出,不管是使用了哪种无机盐(钠、铜、铁、锌、钙、铝……)只要是能溶于水的盐类,离子化后,都可以作为介质使用。某商家推出所谓“铜离子电刀”没有任何新意,完全是噱头。
发帖者可以明确指出,电刀切割就是典型的物理坏死切除疗法,和硬化剂疗法没有半点关系。有人为了尽量避免使用“坏死”或“枯脱”这类国人创制的,安全可靠的“枯脱疗法”用语(学术界也有类似社会“公知”),畏枯脱疗法如虎!硬生生地把“电切疗法”往老外推崇的”硬化法“的怀里钻,其内心是何等卑微!
我们对中国医学非常自信,在肛肠科,起码可以说这个话。
二.鍉铍针(古法创新)
1.温度可随意手法调节,电刀需要按档调节。
2.鍉针铍针可使微小的局部组织完全变性(包括坏死),电针则是点状灼烧,会留下肉眼看不见的活组织空间。如尖锐湿疣复发原因即因此。
3.相同:切割、止血都可同时进行。
4.鍉铍针手柄细而长,操作较电刀方便。
5.鍉铍针不受电源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比如战时,一根蜡烛可矣。
三. 理论支持:
电刀疗法属于点灼,点动成线,仅局限在“一维”空间内。鍉铍针疗法均可“点”、“面”接触,可以是“一维”(点灼,脱水)、又能呈“二维”空间(面烙,脱水),深入操作,更可达六面接触(立体),呈现“三维”空间。所以二者在治疗时的实际应用中,既可在同一个维度进行,鍉铍针疗法又可于高维度中进行。鍉铍针可以替代电刀,而电刀不能替代鍉铍针。
鍉铍针方向改进:外观组合应为一体,使用起来更方便些。曰:“朝为浣纱女,暮作吴宫妃”——西施丽质始终未变,若再换上一身华服,岂不显得更“高大上”(面子很重要么)?尤其是对付老外一族,确实感觉良好。
最后编辑于 2024-06-06 · 浏览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