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听说过木村病?
木村病
概述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是一种大量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慢性疾病,最早由我国学者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进行报道,后由日本学者Kimura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命名为 Kimura's disease。目前国内标准名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而西方及日本的文献主要采用”KD”表示。
病因与发病年龄
一种病因未明、发病率较低的慢性免疫性疾病,好发于 20-50岁的东方男性,其发病率较低,发生缓慢。
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及寄生虫叮咬和病毒感染有关,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而误诊。
临床表现
以长期存在并易反复的无痛性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多见于头颈部腮腺区,其他常见部位包括眼眶、腋窝和腹股沟等,也可发生于颅骨、肺部和肠道等部位。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水平的增高,淋巴结活检提示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特征性改变。
特征性三大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升高。
部分患者可合并肾脏损害、脑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栓塞、心肌炎、荨麻疹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诊断要点: (以下表现则应考虑)
1.中青年男性,头颈部慢性无痛性肿块
2.局部淋巴结肿大
3.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水平升高
4.超声、CT和MRI有助于了解疾病部位、范围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病变进展情况
5.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需要综合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
骨嗜酸性肉芽肿
过敏反应的淋巴结炎
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
木村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放射治疗等,但均难以根治,术后或停药后 可出现复发。
手术切除加放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局部及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预后
本病进展缓慢、呈良性病程, 但预后较差,易复发。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明确诊断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最后编辑于 2024-06-02 · 浏览 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