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井脑出血

发布于 2024-05-16 · 浏览 702 · IP 广东广东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典型病例解析第2版》精彩篇章试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的发病率占所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8% - 15% 。APL 诊断时, 80% 的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主要为脑出血,病情凶险,早期出血死亡率很高。近年未,随着对APL 细胞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治疗结果和预后得到很大改善,早期死亡率明显下降。防止APL 早期致命性出血死亡的关键是:尽早明确诊断,尽早给予全反式维A 酸(ATRA), 大量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病例1

患者男性, 33 岁。2008 年7 月间断出现牙龈出血。

2008-08-25 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明显。无发热,未见皮肤、黏膜出血点。血常规:白细胞(WBC)7.5 X 109/L 、血红蛋白(Hb) 71 g/L, 血小板(PLT) 42 x 109/L 。就诊千外院,予补充维生素B12 及叶酸治疗。

点评:年轻患者,中度贫血,血小板明显减少,白细胞正常,即使没有出血症状,血液科医师的直觉,也是要排除下M3的,可惜首诊的不是血液科大夫,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此时血象有二系改变,人工复检外周血形态可能会有发现,也错过了。

2008-08-30 夜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带有血丝,

点评:5天后,开始有出血症状了。呕吐,可能有颅内出血,血小板明显减低,也可能会颅内出血,医师可能会考虑ITP,但ITP不会突发接近重度贫血,特别是平时身体健康的青壮年。

2008-08-31 于我院急诊就诊。实验室检查: WBC 13.59 x 109/L, Hb 63 g/L, PLT 13 x 109/L; 凝血酶原时间(PT) 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延长,纤维蛋白原162 mg/dl,D- 二聚体5509 ng/ml 。患者既往体健。急诊室查体:体温38°C, 脉搏96 次/分,呼吸22 次/分,血压140/95 mmHg 。颈强直(+),胸骨压痛(+),心肺(-),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巴宾斯基征(+)。头颅CT 示:颅内多发出血,右侧额叶及颐顶叶大面积脑出血,周围脑组织水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不除外急性白血病合并脑出血。收住监护病房。给予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输注、抗炎、脱水等治疗。

点评:仅1天,病情突变,凝血功能DIC改变,CT提示颅内出血。血红蛋白。血小板更低了,白细胞升高了。到此有经验的血液科医师第一印象应该想到M3了。打断DIC进展的最好方法应该是消除病因和抗DIC治疗双管齐下。

2008-09-01 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呕吐、嗜睡,继而昏迷。查体:颈强直(+),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考虑脑出血合并脑加,立即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继续降颅压、抗炎、输血对症治疗。同时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形态示:增生I 级,粒系占84%, 均为早幼粒细胞,此类细胞的细胞质色蓝,可见较多颗粒,外浆可见,无颗粒。免疫分型:异常髓系表达,占79.76%, 表达CD33 、C D117 、CD9 、CD28 、CD64 、CD13 、CD123, 但CD7 、CD34 、CDl0 、CD19 、CD56 、CD11b 、C D15 、HLA-DR 为阴性。PMLJRARA 基因定晕为3 5 . 1 % (L型), FLT3 阴性, WTJ 为73.4 %, PRAME!ABL 5.3 % 。染色体: 10 个中期分裂象均可见t (15; 17) 。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天即给予鼻饲维A 酸_Q mg bid, 三氧化二珅(亚珅酸) 10 mg qd 静脉输注治疗。

点评;不到24小时,骨髓,fish确诊,能在第一时间用上诱导分化和促进凋亡的靶向药,是本例能救治成功的关键,即使颅内出血了,也一定不要放弃啊!

2008-09-06 加用米托蔥酣4 mg qd 。其间因白细胞升高(最高达77.09 X 109/L) 而暂停维A 酸,加用阿糖胞苷(100 mg/d) 及地塞米松,白细胞下降后恢复应用维A 酸。其间胸片提示双侧肺炎,予抗感染治疗。

点评:肿瘤倍增速度太快了,幸亏处理得当,没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和维甲酸综合征,一直在跟死神晒跑,终于跑赢了!

2008-09-11,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于辅助呼吸12 天后气利撤除呼吸机。

2008-09-14 头颅CT 示颅内出血灶周刚水肿带缩小。

2 008-09-17 转入血液科病房。查体:体温3 6.8 °C, 脉搏82 次/分,呼及18 次/分,血压140/90 mmHg 。神志清楚,反应迟钝,心肺(-),肝、脾肋下触及, 左上肢肌力3 级,左下肢肌力3 级, 右侧肌力5 级,右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左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胸片示:双肺感染部分吸收。继续予维A 酸-10 mg/d +亚珅酸10 mg/d 以及脱水和抗感染治疗。

2 008-10-6 复查骨穿示: 增生III 级,原始细胞占13 %, 早幼粒细胞占5 % 。免疫残留示: 共监测750 000 个细胞, CD34 (-)、CD117 (+) SSC 大髓细胞占0.67%, CD34 (-)、CD 117 (+)、CD123 (+)、HIA (-)、DR (-)细胞占0.01%,CD117 (+)、CD34 (—)、CD33 (+)、CD9 (+)在有核细胞中占0.18%, 比例无明显增高。PML!RARA 为32% 。

2008-10-08 停用亚珅酸及维A 酸。

2008-10-14 给予伊达比星(伊达比星) 10 mg 第1 - 4 天化疗。其后多次复查头颅CT 示:脑出血周围水肿带较之前明显吸收。患者2008-10-06 行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脑脊液斥力为215 mmH20, 生化示:蛋白1.19 g/L, 脑脊液细胞检查未见异常。考虑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多次给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阿糖胞节及甲氨蝶呤(共6 次),脑脊液蛋白降至0.37g/L, 脑脊液斥力降至正常。

2008 -11-07 复查骨髓:骨髓增生1I 级,早幼粒细胞占2%, 未见APL 细胞。基因: PML/RARA=O 。

2008-11-18 予伊达比星(10 mg, 第1 - 4 天)巩固化疗。

2008-12-16 予阿糖胞昔2.0 g 第1 - 3 天化疗。

2008-12-10 及2009-01-12 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 PML/RARA=O 。巩固化疗结束时,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反应略迟钝,神志清,无阳性体征及病理征。头颅CT 示:右侧额叶及颠顶叶可见低密度灶,无脑水肿。

2009-01-18 患者进入维持治疗(亚珅酸、维A 酸)。

2009 年2月,患者恢复工作。


诊治策略分析

诱导缓解阶段:患者发病时WBC > 10 x 109/L, 根据2020 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指南,其属于高危,发病时已合并大面积脑出血,发生脑脑疝,且凝血功能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死亡率极高。诊断明确后,在机械通气支持下,迅速通过鼻饲给予维A 酸、静脉用亚珅酸联合小剂批化疗,以及脱水、输血等支待治疗,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使白血病迅速得到控制。尽管患者处千昏迷状态,但鼻饲维A 酸对改善凝血功能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整体治疗的关键。联合静脉给予亚珅酸、小剂显化疗增加了诱导缓解率,地塞米松的应用预防了分化综合征的发生。

巩固治疗阶段:本例患者在诱导达到血液学缓解后,共给予3 次巩固治疗。在巩固两个疗程伊达比星后,已达完全分子学缓解(PML/RARA=O), 巩固第3 疗程,即中剂址阿糖胞昔(6 .0 g) 后, PML!RARA =O 。根据2020 年NCCN 指南推荐,只有巩固治疗后分子学缓解的患者才能开始维持治疗,该患者在巩固治疗分子学缓解后开始了维持治疗,并顺利完成维持治疗。本病例属高危患者,初诊时合并大面积脑出血, APL 细胞已直接进入脑组织;缓解后腰椎穿刺证实脑脊液压力及蛋白浓度均升高,提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及阿糖胞苷的同时,巩固治疗选择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伊达比星及中剂最阿糖胞昔,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得到了很快很好的控制。

初诊即存在大面积脑出血的APL 患者成功转归十分罕见。本例患者无明显后遗症,原因考虑与出血部位有关。患者为颐枕叶出血,未累及肢体运动神经,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反应迟钝。APL 患者如能顺利诱导缓解,长期生存率达85%以上,在某些中心可达90% 。对本例患者的诊治提示,对于初诊合并颅内出血的APL 患者,在给予积极的生命体征支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早诊断、早期给予针对性靶向治疗,不轻易放弃,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维A 酸、静脉珅剂、小剂量化疗能使高危患者获得相对较高的缓解率;相对较强的巩固化疗,可能逆转高危患者的预后。因高危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臼血病的风险增加,对这些患者应进行至少2 - 6 次预防性鞘内治疗。对千已诊断CNSL 的患者,按照CNSL 常规鞘内治疗方案执行。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典型病例解析第2版-重症救治.pdf (3.78 MB)
脑出血 (24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

最后编辑于 2024-05-16 · 浏览 702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