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并严重软组织挫伤二者处理孰为先之辩

病例信息
患者
男,
35岁,
因“摔伤致右踝疼痛、活动受限5小时”于2024年4月23日16时13分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中年男性,明确外伤史。
2. 患者摔伤后右踝疼痛、活动受限,无伴随神志丧失、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痛或腹痛,症状无缓解迹象,外院对患肢进行了石膏外固定。
3. CT检查显示右侧胫骨内踝、距骨粉碎性骨折,右侧腓骨外踝骨折,右踝关节积液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4. 既往史显示患者10余年前行过孔修补术,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炎、伤寒等病史,无心脏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5. 体格检查体征稳定,右踝关节肿胀,疼痛性活动受限,伴有压痛、叩击痛和骨擦感。
二、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患者入院后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患者明确的外伤史。
鉴别诊断:虽有骨折支持点,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无肿瘤及骨代谢疾病史,故不考虑病理性骨折。
入院后,患者接受了一系列检查和治疗,包括心酶检查、踝关节MRI、心脏彩超等。遵医嘱进行了“右内、外踝骨折复位内外固定术+右外踝开放性伤口清创vsd负压引流术”和“右外踝开放性伤口减张缝合+伤口VSD负压引流术”。


以十字构型外固定架辅助,进行内外踝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 内踝克氏针经皮固定 外踝复位理想 稳定,清创外踝创面,清理坏死组织。异物,送细菌培养。未缝合伤口,VSD负压吸引。培养出伤口恶臭假单胞菌和阴沟肠肝菌阴沟亚种感染,及时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



术后患者给予预防感染、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并安排了护理和监测。

术后五天,再次清创,见创面有粘液性分泌物,再次送培养,在伤口内放置输液管,以备术后局部抗生素使用,在创面两侧用硅胶管减张,不可吸收线Nice牵伸缩小创面,伤口负压吸引,术后局部使用抗生素,庆大霉素8 万单位,
叶



日二。五天后,打开VSD,见创面清洁新鲜,清洗后继续负压供水。十二天后见伤口闭合,无感染迹象。



出院时,已经去除减张缝合线,局部无红肿,渗出,创面愈合好。复查CT提示内外踝复位可,稳定。患者出院,继续门诊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择期取出外固定及内踝克氏针
住院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精神状态良好,伤口渐愈。出院时,生命体征正常,右外踝伤口愈合良好,无红肿渗液,钉道口干燥无红肿,外固定支架固定牢固。患者出院诊断为右内、外踝骨折、右距骨粉碎性骨折、右踝关节积液、右外踝开放性伤口及术后感染。
出院医嘱
1. 注意休息,患肢避免负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2. 出院后2周复查,定期来院复查,根据复查情况拔除外固定。
3. 不适随诊,定期钉道口消毒换药,保持钉道口干燥。
本次住院共计21天,患者于2024年5月14日办理出院手续。
处理分析
凡遇踝部骨折,且伴有严重皮肤挫伤者,治之之法,常以消肿为先,抬高患肢,待软组织挫伤及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开放复位骨折,并以内固定器加固。此法虽善,然过程冗长,住院时久,不但耗费医疗资源,且久居院中,增加感染之虞。待软组织挫伤愈合,筋腱挛缩,再行手术,医源之损,亦不可轻忽。
若采用十字构型外固定,辅以闭合复位踝关节骨折,则不必切开骨折处,而可达理想之复位,且固定甚稳。此法既为软组织损伤之恢复,提供稳定且合乎解剖之骨性支架,亦有利于感染之控制。
至于外踝创面污染严重者,当先行清创,不宜一期缝合,待二期清创,再以局部皮肤牵张,缩小创面,辅以局部抗生素。使软组织创伤与骨折治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方为上策。
问题讨论
对于严重软组织挫伤的踝部骨折,你如何选择治疗方式
最后编辑于 2024-05-14 · 浏览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