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自杀,吃了25倍剂量的氨氯地平

为了自杀,46岁男性服用25倍剂量的氨氯地平
患者男性,46岁,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和精神疾病史。此次为了自杀,服用约250mg氨氯地平(正常治疗剂量为5-10mg/d),还喝了酒,8小时后,因轻度腹痛来急诊就诊。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血压121/68mmHg,心率75次/分,呼吸18次/分,体温36.5℃。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如图2所示,入院时心电图大致正常。急诊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留院观察。

患者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c间期延长(486ms),无明显ST段改变。
精神科医生系统评估后,认为患者病情稳定,遂于服药36小时后出院。
出院2天后,患者突发急性呼吸困难,由救护车送医院急诊。查胸片见肺水肿表现,肌钙蛋白T>110000ng/L(正常<14),提示严重心肌损伤。急查心电图见弥漫性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射血分数(LVEF)仅35%-40%(正常>55%),并见中度二尖瓣反流。
2天后行心脏磁共振检查(CMR),结果令人震惊:如图3所示,LVEF降至31%,左室广泛性收缩运动减弱,尤其在左室中段和心尖部更为显著。增强扫描示左室壁中层环形延迟强化,累及范围广,且不局限于单一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内膜下未见强化。以上表现高度提示弥漫性心肌炎。

药物半衰期长,毒性还在,继续利尿
再次入院后即予利尿等对症治疗。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EF较前改善,约45%-50%,病情趋于稳定后予以出院。
出院3个月后,门诊随访行CMR复查,心肌炎症状较前明显改善。
该患者最初服用大剂量氨氯地平伴饮酒后,仅有轻度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急诊评估后虽予留院观察,但入院时各项检查尚未见明显异常,遂于36小时后出院。然而出院仅2天,病情急转直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重度心肌炎表现。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氨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关。氨氯地平的血药浓度峰值出现在服药后6-9小时,但消除半衰期长达30-50小时。该患者发病时已距服药4天,考虑与氨氯地平在体内蓄积并发挥持续性毒性作用有关。
CCB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此其中毒事件在临床也较为多见。CCB中毒可引起心脏毒性、低血压、高血钾等,严重者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氨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CCB,主要封闭血管平滑肌L型钙通道的α1亚基,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内流,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降压、抗心绞痛作用。与非二氢吡啶类CCB(如维拉帕米)不同,治疗剂量的氨氯地平对心肌细胞兴奋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弱。然而,大剂量氨氯地平可失去这种血管选择性,产生明显的心脏毒性。
氨氯地平常规治疗剂量为5-10mg/d,最大日剂量不超过10mg。该药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血浆半衰期长(30-50h),分布容积大(21L/kg),这使其过量服用后毒性反应的风险和危害性大大增加。文献报道氨氯地平中毒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窦房结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等,重者可出现心源性肺水肿。低血压和循环衰竭是最常见的表现,常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但是,氨氯地平中毒致弥漫性心肌炎尚属首次报道。本病例患者在大剂量(是常规最大剂量的25倍)氨氯地平中毒后出现急性心肌炎,提示氨氯地平过量可能是罕见的药物性心肌炎病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对于氨氯地平急性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血管活性药物、胃肠减压等。必要时可行血液净化等方法加速毒物清除。
最后编辑于 2024-05-11 · 浏览 1.3 万